国外装修中很多都不用踢脚线,但国内基本都用,为什么呢?如果不用的话,怎么解决地板或是地砖收缝问题?(国外装修为什么没有踢脚线)
大家好,这里是关于[国外装修为什么没有踢脚线],[国外装修中很多都不用踢脚线,但国内基本都用,为什么呢?如果不用的话,怎么解决地板或是地砖收缝问题?]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关注本站其他相关内容,共同学习吧!
文章目录
国外装修为什么没有踢脚线
这个和装修风格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一般国外装修基本上都是会选择简约的装修风格,而在简约的装修风格当中就不需要安装踢脚线,这样做出来的效果会比较好,而且也不会破坏原先的装修风格。
其实踢脚线对于保护墙面也是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的,在装修的时候也不一定要选择踢脚线,也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比如说在墙底下也是可以打玻璃胶,这样也是可以保护墙面,而且看上去也是非常和谐的。
并不是说所有国外的装修都没有踢脚线,严格的说应该是国外踢脚线相对会少一点而已,那么踢脚线呢,它可以再为一定的程度上起到装饰的美好感觉,而在色泽的选择上也能与家庭的地面与墙面形成一个连接的作用。
如果按照咱们国内比较传统的一些装修风格来看,例如中式简约风格,中式复古风格还有中式现代化风格来看,那么踢脚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国外的风格当中则不需要搭配,例如欧式风格,美式风格和混搭风格等等。
因为国外的装修风格比较简约,所以就不需要安装踢脚线,不然就显得非常突兀,装修出来的效果并不好。在你对房屋进行装修的时候,肯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如果你选择的是地中海风格、欧式风格或者是ins风格的装修,那就没有必要安装踢脚线了,这样也可以节省一笔装修费用。
我建议你联系当地的装修公司,让它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装修,不仅可以省去你很多的麻烦,而且装修出来的效果也比较好。
国外的装修都是简约风的,简约风就是能省则省,不需要装饰的太过复杂。但是简约风的装修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室内也是非常美观的。我认为踢脚线是有必要装的,因为踢脚线可以有效保护墙面。
实在不愿意安装踢脚线的朋友,可以在墙底下打玻璃胶,玻璃胶也能起到保护墙面的作用,但是玻璃胶使用久了就会出现发霉的情况,肯定是非常影响美观的,其实安装踢脚线的价格也不贵,也不会影响到室内的美观。
国外装修时候使用踢脚线确实比较少,因为国外用户一般喜欢那种极简风格装修,这种简约风格的装修就不需要使用到踢脚线,因为使用踢脚线之后会影响整体的视觉效果。
而在我们国内安装踢脚线是挺多的,绝大多数用户都是为了防止墙面变脏,因为白色墙面脏了之后特别难清理,而且如果不做踢脚线,那么可能会出现潮湿情况,然后整个墙面都会受到损害。不过市面上售卖的踢脚线款式有很多,楼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购买。
国外装修风格和国内的装修风格相差的还是比较大的,很有可能踢脚线在国外是不太受欢迎的,所以国外装修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使用不到踢脚线的。
但是现在国内的绝大多数家庭在装修的时候都是会使用到踢脚线,这个踢脚线对于房屋装饰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并且也可以呈现出非常强的设计感,不过在选择踢脚线的时候是需要结合自己家里的实际装修风格去做挑选的,不然对于整体装修出来的效果也是会产生影响的。
国外装修的时候之所以没有踢脚线,主要是因为有很多的方法是可以代替踢脚线的。国内之所以会有很多的人做踢脚线,主要是墙面与地面交接的地方需要做一个保护,防止墙体被弄坏。
但是国外很多的家庭都不做踢脚线了,而且整个空间浑然一体,看起来是非常后现代的,如果做了踢脚线之后就会破坏整体的一个效果。而且国外是将踢脚线改成了其他的做法,就是在墙面上打玻璃胶。
国外装修中很多都不用踢脚线,但国内基本都用,为什么呢?如果不用的话,怎么解决地板或是地砖收缝问题?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一是踢脚线的作用,二是墙地面收口问题。
踢脚线的作用:
我们在《dop设计实战指南》里面有系统讲解过有关踢脚线的知识,下面摘录一部分跟踢脚线的作用和本质有关的内容,你感受下:
在设计圈,尤其是以住宅和别墅为主的圈子里面,提到踢脚线的设计,一直存在两种观点激励的碰撞:
一边是以小王为代表的“无踢脚线”派,该派主张极简风格,一切都为设计效果服务,其他的因素统统抛到脑后;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以老王为代表的“踢脚线”派,该派主张一切以设计落地与实用主义为主,不要太过于刻意的去追求设计效果,而忽略了使用时的体验。比如,对空间使用者的日后清洁和日常卫生要求都特别高;
从“功能性”上来说,我认为踢脚线至少有4个核心的目的:
a、保护墙面、方便卫生:
正所谓“踢脚线”,字面理解就是用来“防止墙面被脚踢的”;咱们说的文艺一点就是“为了减少墙面饰面受到外力撞击破坏。防止墙面饰面直接接触地面,导致地面水汽,污渍等污染,同时,方便日常维护和清扫为主的一个装饰功能性构件”。
b、隐蔽电线:
现在在许多空间内,增设电路时(如弱电)并不会单独再埋管,而是选择从“分体式”的踢脚线的下方走线。让整个空间的电线不会那么紊乱,尤其是后期增设弱电时尤为多见。
c、修饰界面偏差:
在空间装修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现场工人师傅手艺的原因,导致很多墙体的转角处不平整和顺直;这种现象体现在墙与地面以及吊顶的交接处尤其明显。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踢脚线”或“石膏线”来进行界面偏差的修饰;从视角上弱化墙面的缺陷。
d、掩盖伸缩缝:
在《dop设计实战指南》第一季中,我提到过,木地板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木地板因热胀冷缩导致的起翘、空鼓、变形等状况,所以必须在墙角预留5~8mm的木地板伸缩缝,而只要做了伸缩缝,就必然需要使用踢脚线来掩盖掉该缝隙,否则会极其难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踢脚线的其实就是用来做墙地面收口的一个装饰构件。
“设计美观”的角度看踢脚线:
上面4点是从“功能性”的角度来回答踢脚线在装饰空间中起到的作用;下面我们从“美观性”的角度来看,踢脚线都有哪些形式;
当然,说到“美观性”,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所以,咱们下面就先抛开通过材质和色彩的角度来判断美观的方式。而是换个角度,从“收口”的角度来看使用不同的“收口”方式来搭配出来的设计美感;
站在这个视角,我认为踢脚线的收口,有且只有3种形式;
a、“突出”收口
在欧式、美式、法式或者古典风格的室内空间里,踢脚线和门套、天花等等形成视觉上的统一效果,起到装饰性作用,而且都突出墙面完成面的方式。
这种收口形式,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提到踢脚线时,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场景;其优点是可以满足上面提到的4种功能需求。但是,因为这种做法对于踢脚线本身线条的选择和设计风格的搭配要求比较高,设计上不好搭配。
因此,现在很多设计师为了满足高颜值的简约空间风格,主动放弃了这种收口方式。
b、“齐平”收口
这种收口方式在很多高端的酒店、会所以及固定家具上最为常见,近几年该收口形式逐渐成为踢脚线装饰的流行风口。
c、“嵌入”收口
这种形式的踢脚线也是在近几年开始大面积流行起来的,50mm高的墙体小凹口,因为成本低,好收口,高颜值,所以几乎成为了简约风中踢脚线的标配设计方式;
当然,这种收口方式与“突出”的收口完全站在了对立面,其后期清洁不便,施工要求高,在制图时非常不容易表达,导致进场下错单;也让设计师头疼不已。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来回复下本期内容的问题:
国外装修中很多都不用踢脚线,但国内基本都用,为什么呢?
首先,国外的案例,多数也是在用踢脚线,或者使用的设计手法起到了踢脚线的作用,之所以你会认为没有做踢脚线,原因是因为你对踢脚线的理解比较单一,理解踢脚线的本质后,你再去看国外的案例,会发现踢脚线比比皆是。
其次,从上面提到的4种踢脚线的功能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在设计作品中,具体采用哪一种方式来收口,主要还是看咱们在设计时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设计目的,应当采用不同的踢脚线收口方式,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不用的话,怎么解决地板或是地砖收缝问题?
其实,咱们不妨换一下思路,既然只考虑设计效果的话,那么,在墙面与地面的这个“阴角”处不要踢脚线的话,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收边收口”问题?
如果只是收口的问题,那么,调用咱们在《室内设计实战指南》这本书上提出的“收边收口”模型来解决,是不是就容易理解多了?
1、使用“压条”的形式收口:
本质与材料的阴角收口无异,两种材料的阴角处为了更好的过渡,采用压收边条的形式来缓冲与收口,即保证了功能,又保证了美观。
2、使用“对撞”的形式收口:
为了避免“朝天缝”的出现,可以直接通过墙面饰面压地面来实现该收口;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如果只有这种方式,要留意墙面材质的吸水率;
比如,墙面是石材或者瓷砖就可以直接撞在地面;但是如果墙面是乳胶漆或者壁纸的话,那么就要慎重了,不然后期一定会存在质量问题;
3、使用“打胶”的形式收口:
当墙地面材质不能使用“压条”和“对撞”收口时,可以采用“打胶”的形式来收口,但是,与对撞一样,要考虑两边材质的吸水率;不然,后期一定会有问题。
4、更改材质,避免收口:
上面支了那么多招,其本质的还是考虑到墙面与地面的收口关系;那么,如果我们再换个思路,如果要实现没有踢脚线的空间效果,如果我们直接通过材料的更变来规避掉,墙与地在这个阴角处收口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比如,使用塑胶地面或者水磨石的这样的圆角收口形式,是不是就完美的避开了使用踢脚线的情况了呢?
当然,这只是东晓的一个脑洞,毕竟应该不会有设计师为了刻意的避免“踢脚线”而更改掉地面材质的情况出现吧。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就回答到这里,更多有关踢脚线的设计问题,现场安装过程和工艺细节,欢迎登陆设计得到官网(http://www.shejidedao.cn)搜索“踢脚线”查看更深入的图文及视频剖析。
有设计问题,上设计得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本站在核实之后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