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大家好,关于[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的问题解答如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关注本站其他相关内容,共同学习吧!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1、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貌发育过程》是依托北京师范大学。

2、由鲁瑞洁担任项目负责人的面上项目。

本文关于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貌发育过程的简介就讲解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从未像21世纪的今天这样,为地球冰川的融化所担忧。地球冰川有三大地点,一是南极,一是北极,另一个就是青藏高原。和南北极冰川融化直接汇入大海不同,青藏高原上的冰川融化后,有一部分水被汇入了青藏高原的内陆湖中,还有一部分才随着各大河流入海。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著名的青海湖,就在遭遇前所未见的面积增加过程。青海湖面积的增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彼时青海湖面积在不断缩小,影响了青海湖湟鱼的繁育,专家们一度忧心忡忡,不料随着气温升高,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增加了,青海湖从9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面积增加的快车道,最近几年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猛增。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中国西北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域,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以及内蒙古的西部。这些地区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低于200毫米,干旱事件频繁发生。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但是最近,西北多地却出现了伏季汛情:8月18日,青海省大通县爆发山洪,直接原因是强降雨。新疆的塔里木河也出现了超警戒洪水,原因除了降雨外,还与上游昆仑山的冰雪消融加剧有关。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这似乎正对应了西北气候的“暖湿化”特点!关于中国雨带北移、“西北将重回盛唐时期”的说法再次引发关注,事实真的如此吗?

西北气候的暖湿化:或是“世纪性”转型

关于“西北暖湿化”的学术报道,最早可追溯到2002~2003年。施雅风等学者对西北地区进行了气候考察,并在《第四纪研究》上刊文指出:西北地区(主要是新疆)自1987年以来气候突变,出现了降雨增多、冰川消融量增多的迹象西北气候的暖湿转型可能是“世纪性”的。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的观点并非实证,而是科学假说,但这一论断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西北干旱缺水,生态脆弱,降水的干湿趋势是决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的关键因素。如果猜想成真,西北省区的经济就有望飞速发展,干涸的湖泊、河流再次蓄满水源,沙漠绿洲大量涌现,重现“塞上江南”也不是没有可能!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这一猜想引发了国内的高度关注,西北气候干湿变化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并在全国掀起科研高潮。

2011年,黄小燕等通过湿润指数(AI)对比了1960~2009年间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的结果符合“暖湿化”猜想,1987年以来的湿润指数显著增加。姚俊强、李漠言等人对比了1961~2019年的气候数据,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1961—2019年北半球干湿气候变化趋势/姚俊强等学者

2022年,有学者分析了1968~2018年间西北的相对湿度变化,结果见下图。图a是全国每10年的平均湿度趋势图,西北地区的相对湿度明显增加;图b~d分别对应冬春夏秋的相对湿度变化,西北变湿的倾向也很明显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1968~2018年,全国的相对湿度变化

总之,西北地区局部气候变暖、变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气象站的降雨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2011~2018年的年均降雨量,新疆的北疆、天山地区、南疆均呈现出雨水增多趋势,比1960年代增多了43.5mm,增幅达30%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在湖泊面积的变化上,暖湿化的说法也有据可循。过去的30年的湖泊观测表明,在西北西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增加了14个,湖泊总面积增加了950平方公里。其中,青海湖的水位从2004年开始上升,博斯腾湖的面积在2013~2016年间急剧增长,这再次印证了西北暖湿化的趋势。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青海湖及其水位变化

所以,“西北的暖湿化”的说法并非无中生有,背后既有科学调查的支撑,又有现实资料的支撑!

西北暖湿:或与全球变暖有关,是好事还是坏事?

西北的暖湿化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变暖,二是变湿,各自的原因又有不同。

先来看变暖的情况。气象数据显示,西北的气温在波动中逐渐上升,平均每10年的增温0.34℃,是全球气温增幅的2~3倍。从季节上看,冬季的升温最明显,平均每10年增高0.5℃;从地区上看,新疆阿尔泰山、青海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的升温幅度最大,每10年上升0.6~0.7℃。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1960-2013年期间西北47个测站年平均温度变化序列

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中国西北偏暖,但不一定是好事。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1℃。根据格白尼气候变化服务项目的监测,过去的2015~2021年是全球有气象数据以来最热的7年。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对于新疆等西北地区,全球变暖导致地表径流增多,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好事,实则不然。因为西北的冰川呈现出了加快消融的态势!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从1960~2001年,塔里木河流域的冰川面积减少了574.09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3.3%。在1956~2010年间,祁连山的冰川也减少了420平方公里。这都不是个例。根据中国两次冰川的编目统计,1970~2010年全国的冰川减少了20.6%!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冰川消融的隐患有两个,一是容易引发季节性的洪涝灾害,在强降雨的叠加下,洪水发展迅速,严重时可导致决堤,威胁农作物和道路、房屋的安全。

二是会促使冰川加速达到“消融拐点”,冰雪储量锐减,未来冰川供水的能力也会随之变弱。例如:石羊河流域的冰川在2000年已经达到消融峰值,预计到2050年,该流域的冰川规模将仅剩70年代的50%左右,可用的融水流量就不多了。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西北的变暖并不是一件好事!

西北变湿:效果究竟如何?

第二个方面就是西北的“变湿”,成因复杂。西北地理位置特殊,不容易充分接收四大洋的水汽,变湿的程度受到了自然因素的限制。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1961—2019年新疆降水量距平 百分率(b)和sc_PDSI指数(c)的逐9 a滑动平均变化

首先,西北位于内陆,距离海洋较远,地势上又处于一、二和二、三阶梯的交界处,削弱了季风强度,导致水汽无法深入。其次,青藏高原在南部高高隆起,几乎“屏蔽”了来自西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加剧了北部的干旱。最后,西北还长期受西伯利亚-蒙古高压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压制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有学者认为,西北降水增多是因为印度洋季风在起作用,是不同路径的水汽滋润了新疆,但这种说法显然很勉强。另一种观点似乎更靠谱:西北变湿是水循环增强、降水转化率增加的结果,冰雪融水增多、水库面积变大都会导致蒸发量增加,进而补给进入大气水汽,导致气候变湿。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那么,西北变湿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整体来看,西北变湿是一种好迹象,有利于绿色植被复苏,农业生产力提高,但最好的情况还是“温和、均衡地变湿”,极端的降雨反而是弊大于利。

西北成在为“塞上江南”?

“塞上江南”现指黄河宁夏段的河东灌区,灌区风景优美,湿地众多,河湖成群,神似江南水乡。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黄河宁夏段

“暖湿化”是否意味着西北将出现更多的“塞上江南”呢?这一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看,即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自然条件上并不靠谱。2022年3月,发表在《干旱区研究》上的一篇文献分析了新疆过去千年、百年的气候变化,并对未来的暖湿气候进行了预测: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新疆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仍将持续增多,但增温现象也将同步出现,地表蒸发更加旺盛。再考虑到全球气候的异常波动,新疆未来的暖湿变化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是继续“暖湿化”,还是转变为“暖干化”?目前还无法判定。

相比之下,“人造绿洲”的奇迹更值得期待。举个例子,甘肃敦煌的哈拉齐是西北有名的“明珠湖”,湖区风景优美,水鸟成群,湿地面积曾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就是这样一个生命之湖,竟从卫星图上消失了近300年!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缺水的问题直到2017~2018年才得以解决。当地的生态水利工程实施后,疏勒河和党河的脉络被打通,水流一路向西抵达敦煌腹地,干涸的哈拉齐再次出现水面。2019年,随着补水和降雨的增多,哈拉齐成功“复活”,再次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

新疆出现伏季洪水,气候呈“暖湿 晚第四纪青海湖水位变化与风沙地

毛乌素沙地哈拉诺尔湖以及石羊河的青土湖也都是活生生的案例,水利工程修建、绿化造林等项目更有望打造出“塞上江南”。随着我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深入论证,未来的黄河将“纳江水、济西北”,为干旱区提供更多的水源,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消灭更多的沙漠、创造更多的绿洲!

其实,河水倒流不一定都是自然现象,有时候是人工干预改变它的流向。20世纪80年代,苏联曾经实施过一项著名的“西伯利亚河流倒流计划”,他们原本是要修建大坝,把流入北冰洋的一些河流拦住,迫使其水位抬高之后改变流向,然后流回到干旱的南方地区。遗憾的是,这项工程浩大的计划在经济投资、工程周期、生态环境影响等各方面的压力下,仅实施了4年便终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本站在核实之后会立即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