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消灭致盲性沙眼目标 致盲率降至10.87%
文章目录
角膜浑浊能治好吗
角膜浑浊多见于角膜炎痊愈后引起的角膜疤痕,表现为角膜云翳、斑翳、白斑,虽然目前没有有效药物治疗,但是通过角膜飞秒激光或抑制手术可以治好。需要进一步眼科检查明确诊断,对因对症治疗,根据病情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法,看看到底适合哪一种手术方式治疗才行。角膜激光手术治疗角膜云翳角膜斑翳效果好。角膜白斑一般需要角膜移植手术才行。
我国实现消灭致盲性沙眼目标 致盲率降至10.87%
沙眼一度是我国首位的致盲原因。目前,我国已经提前实现消灭致盲性沙眼的目标。记者从北京同仁医院日前召开的致盲性沙眼防控座谈会上了解到,经过持续监测评估,我国现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实现了在中国消灭致盲性沙眼的目标,评估报告已经提交给世界卫生组织。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王宁利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对我国沙眼流行情况的估算结果为,活动性沙眼患者2600万人、倒睫患者300万人。2012年,卫生部在北京启动“2016年前在中国根治致盲性沙眼”项目,目标是到2016年,我国活动性沙眼患病率低于5%、沙眼性倒睫低于0.1%。项目采取评估和防控同时进行,连续监测3年。王宁利表示,目前该项目已经提前完成,从监测评估数据看,我国已经实现消灭致盲性沙眼的目标,评估报告已经提交世卫组织,世卫组织将在近期作出评定。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办公室主任胡爱莲说,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结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称为沙眼。沙眼反复感染后可导致倒睫、角膜混浊,甚至引起失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沙眼在我国广泛流行,高发区患病率达90%,一些城市也高达50%至60%,以致当时流行“十人九沙”的说法。1956年,我国学者汤飞凡和张晓楼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原体,轰动了世界眼科界和微生物学界。此后,防治沙眼列入国家发展纲要,全国普遍开展防沙治盲工作。上世纪80年代,我国沙眼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根据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沙眼从原来的首位致盲原因降至第三位,致盲率从50%至60%降至10.87%。(记者贾晓宏)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本站在核实之后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