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情人节!这 元宵节是谁发明的
大家好,关于[元宵节是谁发明的],[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情人节!这]的问题解答如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关注本站其他相关内容,共同学习吧!
文章目录
元宵节是谁发明的
没有确切的古籍记载元宵节的发明者是谁,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是燃灯习俗说,一种是汉武帝祭祀说,一种是纪念“平吕”说,与燃灯习俗有关的发明者是汉明帝,与纪念“平吕”说有关的发明者是汉文帝。
元宵节发明与起源
在古代,民间有开灯祈福古俗,随着东汉佛教文化传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逐渐传入民间,元宵节渐成风气。
汉武帝时期,为了祭祀“太一神”,皇帝下令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日,祭祀活动十分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从此形成了张灯结彩的习俗。
汉朝时期,“诸吕之乱”平定以后,汉文帝登基,文帝深知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日子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这一天男男女女出门赏灯,有古代情人节之称。看灯猜灯谜,赏月吃元宵,元宵节总带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寓意。大家能想象52年前1969年的元宵节是什么样的吗?想必大多数人已经没有多少残存的记忆了。宾饯日月,其实仅仅过了五十多年,历史却显得挺遥远,不要说下一代人觉得隔膜而不可理解,就连俺自己都觉得物是人非,恍若隔世,将历史推远,将谬误推远,将真诚推远……。在庸闇的历史中,俺不愿羼入自己的倾向,只想胪陈事实,不是为了俾众周知,只是想不要谬种流传。在此述说下当时过“元宵节”的盛况,让后人了解俺们那时过“元宵节”的喜庆和浪漫,还有那么一丝的无奈和忧伤。
1969年当时正值“文革”鼎盛时期,物质极度的匮乏,人人都囊箧萧然,在城镇没有现成的元宵可买到,每人只供应两斤糯米和半斤糖,想吃元宵,得要借小石磨自己磨,其难度可想而知。俺爹为了体现这有别于一般日子的“元宵节”,发明了用糯米蒸饭再拌白糖的元宵节独特吃法;也算是给俺和俺哥打了牙祭。因为那时家家都蔬水箪瓢,能吃上这也要360多天才能循环一次;对于孩童来说能吃上这样一顿美味佳肴也就心满意足了。那甜甜的糖味,不仅在口中更在心中让俺回味良久。
“文革”时有句革命口号叫破四旧立四新,一切旧的习俗都被破除,元宵节的点灯笼也不例外。俺当时才5岁多,正是贪玩调皮的年龄,自然没有多高的政治觉悟,心里一直盼望天黑下来,能掌着灯笼四处游荡,过过元宵节的瘾。
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情人节!这
今天是传统西方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起源基督教。西方情人节与圣诞节一样,都是国外舶来品,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
可是,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情人节。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在中国古代,到底哪个节日才是属于我们的情人节呢?
相信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每年七月初七的七夕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其实不是,若细细深究,明天(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最地道的情人节。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西汉《太初历》将正月十五列为传统节日之一。汉文帝与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正式命名为元宵节。
“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古人又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大家会在元宵节这天闹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直至今天,按照地方传统,还有“南方吃汤圆,北方吃元宵”的习俗。
汤圆与元宵差别不大,但在馅料选择和烹饪习惯方面有些不同之处。
南方人爱吃的汤圆,是先用生糯米粉加上温水揉成粉团,然后把各种馅料包进去,搓成圆圆的形状下锅煮。
北方人爱吃的元宵,是先把固体馅料切成小块,蘸上水,放在铺满糯米粉的竹篮上摇来摇去,边摇边洒点水。等到馅料被滚成圆圆的形状,就可以吃了,这就是北方人常说的“摇元宵”。
除了闹元宵、猜灯谜、赏花灯之外,正月十五这天各地还会有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等不同活动。
说了这么多,元宵节似乎与春节、除夕、元旦等节日并无不同,只是一个阖家欢乐的传统节日,与情人节的定义相去甚远。
这种论调现在非常普遍,也是导致大家对元宵节有“偏见”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大家留心一下相关文献资料或者古代的诗词歌赋,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元宵节属于法定节假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官方解除部分宵禁,允许百姓晚上出来游玩。
元、明时期,元宵节更是有整整十天的假期。
北宋著名文人欧阳修留下一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的意思是,青年欧阳修曾经在元宵灯会时遇见一位楚楚动人的美女,二人在月下相会,彼此约定来年的元宵节再诉衷肠。
但到了第二年,欧阳修孤身一人来到当初约定的地点时,却不见那位美女的身影,真是让人无比落寞。
除欧阳修之外,南宋著名爱国文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有相同遭遇。(节选其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没想到,写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居然也有如此细腻的感情。他的这首《青玉案·元夕》,通篇描述的都是自己为佳人牵肠挂肚的小心思。
因此可见,至少在宋朝时期,元宵节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更是年轻人找寻良配的绝佳机会。
我们再来看看,大家认为的中国古代情人节七夕这天,古人会有哪些活动?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着密切关系,然而,七夕节是以女性访友为主旨的综合性节日。
由于古代社会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不好现象,古人更是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糟粕,以至于古代女子很难像男性那样行动自由。
而七夕节,属于官方给女性放假的日子。在这一天,女子会访闺中密友,大家一起祭拜织女,祈求纳福。
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别称。也就是说,七夕与西方传来的三八妇女节有着相似之处,男人们只是凑个热闹,作为陪衬品。但是经过历史的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因此,在当代便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那为何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呢?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国自古就有宵禁制度。唐朝时期,朝廷硬性规定晚上七点开始,人们不能无故在街上行走,元明清这三朝也有着类似规定。
对现代人而言,晚上七点才刚刚下班,正是夜生活开始的时间。对古人而言,则必须要窝在家里,不可随意上街。
元宵节这天,各个地区暂时取消宵禁,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上街参加庆祝元宵节的活动。
有过恋爱经历的朋友应该会清楚,一大帮适龄青年聚集在一起,肯定会为创造一段新的爱情提供有利条件。
所以,元宵节这天古人会享受难得的狂欢时间,才让它成为情人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约束较多。到了宋朝的“程朱理学”兴起之后,普通女子无法有着正常的社交,甚至不能无故离家,男女之间始终有着隔阂。就算是两家有媒妁之言,可是丈夫想婚前看看没过门的妻子都难于登天。
但元宵节却是例外,女子们可以自由上街活动,没有人指责她们不守礼数。在荷尔蒙以及气氛的推动下,“如狼似虎”的男青年们就有可乘之机,终于可以与那些大家闺秀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另外,《周礼》中还有一句:“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这也说明,上古时期男女在仲春之月可以自由恋爱、私奔结婚。
最后一点,大家可以将古代元宵节看成是给男女提供自身才艺展示的平台。
古今中外,两位异性产出爱情火花之前,肯定要先考察对方一番。男看女主要还是打量对方模样,待人接物方面是否落落大方,心地善良与否。
女子挑选如意郎君,必定要看其人品、家世、谈吐。只有各方面符合心中标准,才会芳心暗许。
元宵节正好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男青年可以借此抒发情怀,或是吟诗作对,或是有其他独门技艺,全部展示出来,女子则是群芳争艳。借着元宵展示才艺的当口,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因此,在元宵节的这天晚上,许多古代未婚青年,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寻找自己的美好姻缘,不用顾忌封建礼仪。所以,元宵节才是最地道的中国古代情人节。
元宵节别称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本站在核实之后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