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纪事」辽阳人物·流寓篇 邴原泣学(关于邴原泣学的基本详
大家好,关于[邴原泣学(关于邴原泣学的基本详],[「古城纪事」辽阳人物·流寓篇 ]的问题解答如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关注本站其他相关内容,共同学习吧!
文章目录
邴原泣学(关于邴原泣学的基本详
1、《邴原泣学》出自《初潭集》,讲述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
2、邴原,东汉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
3、一个\\\\。
本文关于邴原泣学的基本详情介绍就讲解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译文:
「古城纪事」辽阳人物·流寓篇
管宁教化图:井与牛的故事
《辽阳县志》(以下简称《县志》)卷十六为流寓志。流寓者,流落他乡居住之人。本卷收录“不幸迁谪流徙,而居止之乡,薰其德而善良者”15人,他们在辽阳兴学育人,德化百姓,让“辽文化因而输入”,实为辽东文化传播的先行者和推动者。
辽东三杰——管宁、邴原和王烈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唯辽东一带地处偏僻,未被战乱波及。管宁闻辽东太守公孙度令行海外,遂视辽东为乐土,与邴原、王烈共同避乱辽东,带来了中原先进文化,后人称他们为“辽东三杰”。
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后代。“汉末黄巾贼起,与邴原、王烈避居辽东”(《县志》载)。
管宁自幼好学,饱读经书,因学识渊博,不慕荣华为世人所称誉。东汉中平四年(187),黄巾军起义,战火纷争,民不聊生,中原一带已无净土,管宁遂与几人相约,到辽东避乱。辽东太守公孙度爱惜人才,得知管宁一行的到来特意腾出驿馆请他们居住。管宁与公孙度只谈经典学术,只字不提当时的政治局势,公孙度欲委任管宁官职,也被管宁拒绝。
管宁在辽东结庐山谷,凿坯为室,安居下来。不久避难者仰慕其名纷纷前来投奔,于是管宁就在居住的地方开始办学,进行讲诗书、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传播中原的儒家思想和道德风尚,受到人们的尊敬。
中原恢复安定后,避居辽东的人们纷纷回到了故乡,只有管宁留在辽东没有离开。公孙度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康掌权,欲让管宁辅佐,然“以自重而终不敢发,其敬惮如此”(《县志》载)。公孙康死后,其弟公孙恭继位,公孙恭生性懦弱,管宁感到辽东即将大乱,于是带着家属乘船回到了中原。管宁离开辽东时,将公孙度父子三人所赠送的物品悉数归还,以示其清正廉洁的本性。
管宁避居辽东近40载,传授儒家经典学说,并身体力行,以儒家的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化他的学生及周围的人们。《高士传》中记载了这样两个故事:一是“井的故事”。管宁居住的村落,因人多井少,打水不便经常发生争执。管宁悄悄置办了许多汲水用具分别放在井旁,供人们取用,后来村民们知道了这件事,都非常惭愧,“乃各相责,不复斗讼”。一是“牛的故事”。一天,管宁发现邻家的牛正在糟蹋他的庄稼地,他没有和其他乡民一样,对牛驱赶并到牛主人家兴师问罪,而是将牛牵到阴凉的地方,让其吃饱喝足,然后送还了牛主人,“牛主大惭”,从此村民之间礼让成风,再无“斗讼之声”。
管宁一生才高志清,淡泊名利。曹魏几代帝王多次征召,委以要职,都固辞不受,后人称其为一代“高士”。晚年的管宁为避尘嚣,隐居于陋巷,终日粗茶淡饭,“并日而食,吟诵诗书,不改其乐”。正始二年(241)84岁时终。家乡人们为纪念他,建祠祀之。
邴原(?—216),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东汉末名士、大臣。天资聪颖,“少与管宁俱以操尚称”(《县志》载)。
邴原小时因家境贫困,无钱读书,每次经过学堂看见别家孩子读书就伤心流泪。一次在学堂外被教书先生看到,先生见邴原聪颖,对他说:“你如果有志向,我将免费传授你知识,不要学费。”这就是“邴原泣学”典故的由来。进了学堂的邴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攻读,终成大家。后来邴原游学四方,因学识渊博而声誉卓著。黄巾起义爆发后,为避乱世,邴原前往辽东,受到公孙度的礼遇。
邴原到辽东后以讲学为主,主要传授儒家经典,用儒家思想和道德来影响和规范他的弟子和周围的人们,来听课的人非常多。在辽东仅一年时间前往归附他的就有几百户人家,“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县志》载)。
邴原性格刚直,好品评是非,遭到公孙度的猜忌。一次管宁对邴原说:“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劝他返回乡里。邴原听取了管宁的建议决定回到家乡。然而却在回乡的途中因战乱未息而不能前行,只能止于三山(旅顺附近)。无奈之下邴原只好重返辽东,在辽东又呆了十余年,终因思乡心切,回到了故乡。公孙度听说后感慨道:“邴君所谓云中白鹤,非鹑鷃之网所能罗矣。”回乡后的邴原不忘初心,为乡亲们讲授礼乐,与当时的大学者郑玄被世人并称为“郑邴”。曹操曾召他为司空掾,建安十五年(210)改任五官将长史。邴原终日闭门自守,不是公事不出门参与,得到曹操的器重。建安二十一年(216),邴原在随曹操征讨江东时,病逝于军中。
王烈(141—219),字彦方,平原(今山东聊城)人。“通识达道,秉义不回,时誉在管宁之右”(《县志》载)。
王烈年少时师从陈寔(东汉著名学者),与荀爽、邴原等人交好,因忠义廉洁的品格闻名乡里。乡亲们敬重他,凡有争讼曲直的事情,都找他解决。当地人在他的带动下行善远恶,社会风气得到好转。后来,朝廷选拔孝廉,各级官府同时选用王烈,均被他拒绝。黄巾军起义后,王烈为避战乱迁居到辽东一带安居下来。辽东太守公孙度知其贤能,对他以兄弟之礼相待,希望他能做长史辅佐自己,但王烈没有同意。为避免卷入官场的漩涡,王烈自贬身份去经商,因为古时都重农轻商,人们对商人的身份是非常轻视的。
王烈在辽东多年,“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亲自传授农民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改变了辽东农业较为落后的局面。当地人们在他的教化下,“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不二价,有信让之风”(《县志》载)。后来曹操统一北方,也曾多次征召他为官,均被王烈婉言谢绝,一直也没有上任。建安二十四年(219)病逝。
管宁、邴原、王烈避居辽东数十载,热心办学,教化民众,尽力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生产技术,对辽东一带的学风及社会风气乃至生产力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管邴诸贤避居于兹,而礼让之风日讲”(《县志》载),他们是辽东文化的引路人和传播者,为辽东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来源:辽阳市档案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本站在核实之后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