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一 紫式部(关于紫式部的基本详情介
大家好,关于[紫式部(关于紫式部的基本详情介],[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一]的问题解答如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关注本站其他相关内容,共同学习吧!
文章目录
紫式部(关于紫式部的基本详情介
1、她出身于贵族文人世家,幼时从父学习汉学,通晓音律和佛典。
2、父兄都擅长汉诗、和歌。
3、1004年4月,紫式部丧夫寡居,同年秋开始创作《源氏物语》。
4、36岁那年冬天,紫式部受召入宫侍奉一条天皇的中宫藤原彰子。
本文关于紫式部的基本详情介绍就讲解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本平安时代的著名女作家紫式部(973-1015),本姓藤原,名字不详。按照日本古代妇女没有名字的惯例,紫式部只是后人给她写的作品上加题上的名字。因其长兄任式部丞,而当时宫中女官往往以其父兄的官衔为名,以显其身份,所以称为藤式部;后来因她所写《源氏物语》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改称紫式部。她出身于充满书香气的中等贵族家庭,其父兄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自幼得以随父学习汉诗,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又熟知佛经与音乐,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
紫式部与《源氏物语》之一
一、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1、作者简介
紫式部,(973-1015 むらさ紫式部画像きしきぶ),本姓藤原,又名紫珠,式部为服侍皇后之女官的称谓。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女性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因创作《源氏物语》而文名远播,受到藤原道长等高官显贵的器重,于宽弘二年(1005年)受召入宫侍奉一条天皇的中宫藤原彰子,担任为皇后讲授佛理以及《日本书纪》和《白氏文集》等汉籍古书的女官。日本平安时代的宫中女官往往以父兄官衔为名彰显身份,紫珠长兄任职式部丞,所以称她为藤氏部,《源氏物语》刊出后她名声日渐传播,人们便以女主人公紫姬之名称之为紫式部。
紫式部画像
紫式部约于公元973年(紫式部的生卒年代并无准确记载,多为推算为延元年(979年)左右生到长和五年(1016年)左右死。)出生在日本一个中等贵族的文人世家,父兄皆善汉诗、和歌,所以自幼跟随以中国文学、汉诗、和歌见长的父亲学习汉学与和歌,熟读中国典籍,通晓音律和佛典,擅乐器和绘画,信仰佛教,有才女之称。母亲叫藤原为信。家庭的文学熏陶和自身的悟性,使紫式部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对白居易的作品十分喜爱。紫式部在皇宫期间还著有《紫式部日记》和《紫式部集》等著作。前者又名《紫日记》,属日记体文学,主要记述侍奉皇后彰子时的宫廷生活及所见所闻,如宫仪庆典、宫中女官的容貌、才华和性格等;后者又称《紫式部家集》,收入其创作的和歌作品100余首,按年代顺序排列,描述了作者一生的生活感受。和《源氏物语》一样,两书充满对人和社会相当敏锐的观察,是研究作者生平和《源氏物语》的重要参考资料。
1004年4月,紫式部丧夫寡居,同年秋开始创作《源氏物语》,成书约于公元1010年秋。紫式部"紫"取自物语中主要人物紫之上, "式部"来自其父兄的官职"式部丞"。紫式部1013年离开后宫,1014年即去世。《源氏物语》是她的代表作,描写人物、景物,笔触细腻、文字典雅,情节曲折,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对日本文学影响极大,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是歌物语和传奇物语两种传统的集大成者。是她对日本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伟大奉献,也是她永远的历史丰碑。
2、《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物语"是日本的一种文学体裁)。《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美学、古典文学的高峰,是歌物语和传奇物语两种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开启了日本的“物哀”时代。一般认为《源氏物语》成书于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源氏物语》又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包含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中下层贵族、宫女、侍女及平民百姓。描写了平安京时期的日本社会风貌,通过源氏一生的政治浮沉、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揭露人性的复杂多变,宫中的明争暗斗展示了宫廷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势争斗和贵族门阀家庭间的聚散离合,描绘了宫廷内部的紊乱男女关系,细致真实地刻画了上层贵族的酒色猎艳的奢靡生活,反映了平安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
《源氏物语》的叙事结构是单线发展的珠串式,大体上按照时间顺序、通过源氏的年谱串联起来,这种纵向延伸的结构使得全文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没有芜杂繁复的感觉,展现出一种简单、质朴的美感。在贯彻“真实”的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出日本式悲情浪漫的“物哀(もののあわれ)”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二、《源氏物语》之文学基调
1、"真实(まこと)"
日本古代的"真实(まこと)"的审美意识,孕育于本土传统文化思想–原始神道——朴素的现世观、宇宙观、人生观。日本文献《神祗训》说"神道以诚(まこと)为本",这里所谓"诚"便是"真实",这是一个包含了"真言"、"真心"、“真人”、"真事"等概念的复合型理念。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平安朝女性文学便是从"真实"的审美角度出发进行创作的,追求人性的真实,也表现美的体验,即把握人性与美感两方面的真实性,并在贯彻"真实"的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出日本式浪漫悲情的"物哀(もののあわれ)"思想。物哀并非悲哀、悲伤、悲情、悲凉之意,而是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情景和情境,是人类与自然、与环境之间的交融、沟通,因为感物生情、触景生情而产生的感觉、感悟、感想、感情,或喜悦、或悲哀、或恐惧、或愤怒、或思恋、或憧憬的各种情感的综合总称。"物哀"不是消极情绪,也不是颓废意识,而是人对包括万物的所有生命的认知和感发,在日本文学中被赋予了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指向和社会意义上的道德导向。
2、"物哀"(もののあわれ)
所谓“もののあわれ”,其中"もの"为"物、东西","の"为助词,相当于"的、之","あわれ"为"哀",实际上是两个日语感叹词("あ"和"われ")组成的复合词。古代日本即有由"啊(あ)"和"哟(われ)"两个感叹词组合而成的原始歌谣"阿波礼(あわれ)",最初用以表现人受到感动而发出感叹的声音,因"あわれ"与日语的汉字"哀"同音,所以用"哀"字表示。哀是人类的一种感情,作为人的真情表露,与"真实"的美学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但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哀"在精神层面具有非常深刻的感知性,在日本具有可怜、哀婉、有趣、凄清等的多种含义,"哀"的释义为:"一切喜怒哀乐有感于心而生发之声之情",并不等同于汉语的“悲哀”。同时"哀"又深藏于人的心灵和感情之中,以自我观照他我、认知客观环境的主观感情放大,从情绪性推移到情趣性的感动感触。这样只用"哀"已无法完整全面深刻地表达主客观融通交汇的感情、情趣和审美理念,于是添加"の"这个助词,把客观对象的“物”与主观感受的"哀"联结成一个词组"物哀"。可以说,从"哀"到"物哀"转变递进,意味着日本古代文学所体现和蕴含的古典美学,由最初的被动感受发展到精神与物质互相渗透、互为依存的观照和情趣。
在日本的物语作品和文学评论中,"物哀"都是一种不包含道德评判、宗教伦理和价值论断的纯文学概念,所含有的哀婉感情,已经过艺术的锤炼,已不是对自然和外来的压抑毫无抵抗力、逆来顺受的无奈和悲哀,而是升华为一种独特的美感,一种规定日本文学艺术的主体性和自律性的纯粹的审美意识。深受"物哀"影响的日本文学,语言文字风格纤细感情含蓄,善于表现日常生活的平淡之美,于平淡冲和纯朴质素之中,借由日语的暧昧表达,追求感情上心灵上的微妙体验,折射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文学中,爱与死是永恒的主题,男女恋爱是无所不在的重要题材之一,然而在世界各国,还有诸多超越男女爱情的题材,如法国十九世纪灿若群星的启蒙思想作品、中国四大名著那样的鸿篇巨制,多以社会历史为背景,以体系严密的道德伦理、哲学观念等为支撑,场面宏大,纵横时空,呈现出较为明确的情感取向。而"物哀"观念深入浸润的日本文学,"情爱"呈现出压倒一切的重要地位,"物哀"的审美思想结构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但最主要的是人的感情和感动,突出男女恋情的哀婉,因此物语多写男女恋情,和歌则多为恋歌。因此可以说,经过紫式部笔下的《源氏物语》,日本古代审美思想完成了从"哀"到"物哀"的演进。
《源氏物语》以"物哀"为基调,自始自终贯穿着比"哀"更为广泛、复杂和深刻的审美思想。全书渗透着浓厚的佛教伦理的人生无常和宿命思想,用因果报应和赎罪意识构成源氏与桐壶、紫姬,熏君与姬君、浮舟等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他们有的企盼来世的幸福,有的遁世,有的厌世,有的出家,又与他们的不伦之恋存在因果关系,通过展示人们心中潜藏的"哀怨",赋予"物哀"以分辨善恶的谴责功能。《源氏物语》用大量篇幅刻画女子——如桐壶,紫姬、夕颜等人——面容姣好的形象、善解人意的性情,但都是命运多舛、人生悲惨的女子。桐壶更衣、藤壶、紫姬三人可以说是顺次替代对方登上舞台,成为左右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桐壶更衣是条引线,引出漂亮的小皇子——主人公源氏,又由桐壶帝对桐壶更衣的思念引出因长相酷似桐壶更衣而被招入宫中的藤壶女御。藤壶对光源氏的疏远,与源氏的不伦恋,以及光源氏对藤壶的恋慕,引出了紫姬之后的故事。藤壶是一条暗线,她与源氏的关系由暗到明,又引伸出紫姬和源氏这条贯穿全书的明线。
紫式部的笔触给予紫姬种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好表象,同时也描绘了她凄凉暗淡的内心。不管她如何完美如何隐忍,终究无法改变源氏的滥情。她嫉妒难忍、担心受怕的同时,却要故作镇定、宽容忍让,直到生命的最后才忍无可忍地向源氏提出抗议:"你倒是返老还童,比以前更加风流了!教我无依无靠,好痛苦啊!""在亲人看来,固然如你所说,我这微不足道之身,享受了过分的幸福。谁知我心中一向怀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呢?"如此其言也善、其鸣也哀反映了人生的苦闷和无奈。不久之后我见犹怜的她就在极度压抑中如落花般地凋零了。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运用各种文学艺术技巧,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最出色地表现了人的真实存在和感受,在人性与自然的共生中发现创造"物哀"之美。而对"物哀"的感触、感动,产生于"感知物哀",表现出对人心世风的喜怒哀乐,对女性的同情怜悯,尤其是通过描写男女的不伦之恋以及女性失恋的不幸,更加鲜明地流露出"物哀"的感情。紫式部主张"物哀"的文学也应当真实反应人情世故,小说也应具备"知世相"的功能。《源氏物语》"详细记录了世间重要的事情";"由于所有物语写的都是人世上的情况和状态,读了它,自然能进一步了解世间的一切,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尽管她在书中一再表白"作者女辈之流,不敢侈谈天下大事",但实际上通过展现源氏的荣辱兴衰和贵族间的明争暗斗,还是不免涉及到了"天下大事",只是写作手法上多采用侧面描写和暗喻,不作具体明确的描述。紫式部在日记中谈及的源氏,与伊周、赖通等人的性格、容姿、言行、境遇几无二致,有关这些人物的史实成为她写作的重要素材。根据日本学者考证,源氏被流放须磨的章节就是以道隆之长子伊周的左迁作为素材的。《源氏物语》如实地描绘了平安时代的宫廷生活和贵族社会的实相。
涉及从者:五星狂阶坂田金时、五星狂阶源赖光、四星狂阶茨木童子、四星杀阶加藤段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本站在核实之后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