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CAR-T被“翻牌 IPSC(关于IPSC的基本详
大家好,关于[IPSC(关于IPSC的基本详],[2017年,CAR-T被“翻牌]的问题解答如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关注本站其他相关内容,共同学习吧!
文章目录
IPSC(关于IPSC的基本详
1、IPSC,全名为International Practical Shooting Confederation ,中文译为国际实用射击协会。
2、一般取其简称为IPSC。
3、也可以称实用射击(Practical Shooting)运动为IPSC运动。
4、该组织下有七十多个地区分会的组织,在世界各地举行实用射击运动。
本文关于IPSC的基本详情介绍就讲解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具有被诱导进入不同种类的成熟细胞类型的能力,因而激发了很多科学家探索再生医学领域的可行性,比如修复受损的心脏。 好消息是,来自大阪大学心脏医学系的 Yoshiki Sawa 教授,一直致力于使用 iPS 细胞来开发心脏细胞疗法,目前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该项目由日本医学研究与发展机构提供资助,且去年已经在基于动物的实验方面取得成功。
目前研究团队已经提交了一份临床研究计划,希望借助 iPS 技术制造的细胞,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由于治疗的性质,该计划被归类于“高风险”(I 类)层级的再生医学研究。
5 月 16 号的时候,这一计划通过了日本卫生、劳动和福利部的“有条件批准”。 临床研究的总结是,对严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 iPSC 衍生心脏细胞层移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检验。
2017年,CAR-T被“翻牌
8月3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了新一批14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其中,包含了生物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精准医学研究”、“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以及“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重点专项。
1“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
6月24日,\”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正式揭晓,首批立项项目涉及“生命组学研究”、“大型队列建设”、“精准医学大数据”和“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4个重点任务,共立项61项,中央财政经费总计64175万元。
此次发布的《“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以下简称“指南意见”)指出,该重点专项2017年拟部署5个重点任务中的31个项目。
CAR-T等免疫细胞治疗技术被“翻牌”
其中,“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 重点任务中包括了肿瘤药物耐药的生物标志物与治疗新靶点研发、修饰型抗体与免疫细胞精准医学治疗标准研究等10个具体项目。备受关注的CAR-T等免疫细胞治疗技术被写进《指南意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针对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有良好研究基础的罕见病,制定我国修饰型抗体等大分子类药物以及修饰型免疫细胞治疗个性化治疗标准;
2)开发制备具有精准治疗作用的新型抗体药物和修饰型免疫细胞等个性化治疗制剂;
3)在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罕见病等研究领域,针对临床应用价值较强的潜在药物作用靶点,开发具有精准打击能力的修饰型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重组细胞因子等大分子类药物,优化改进大分子药物生物体递送系统,完善修饰型抗体等大分子药物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规范的大分子药物临床前/临床评价体系和个性化临床治疗标准;
4)针对肿瘤等重大疾病,重点开发以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T细胞受体(TCR)、嵌合抗原受体修饰型T 细胞(CAR-T)为代表的生物细胞免疫治疗策略,发展并优化基于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方案以及组合治疗方案,建立修饰型免疫细胞临床应用个性化治疗标准。
2
“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2017年该重点专项拟部署3个重点任务中共计10个项目,包括“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集成化技术产品自主研发”、“儿童重症遗传病药物治疗与细胞治疗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完善基于单细胞水平的精准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等。
3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
2017年该重点专项将在六大方向继续部署,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及代谢疾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研究。
备注:本文根据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整理,以下是相关通知详情。
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14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
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14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见附件)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时间为2016年8月3日至2016年8月7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的凝练布局和任务部署已经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咨询评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实施。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各专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认真研究收到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相关重点专项的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将不再反馈和回复。
联系方式:
1.“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深地资源勘查开采”、“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6个重点专项相关意见建议发至电子邮箱:sfs_zyhjc@most.cn
2.“精准医学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5个重点专项相关意见建议发至电子邮箱:sfs_swyyc@most.cn
3.“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相关意见建议发至电子邮箱:sfs_zhc@most.cn
4.“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2个重点专项相关意见建议发至电子邮箱:sfs_shsyc@most.cn
以下是“精准医学研究”、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其它专项相关内容点击阅读原文:
“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专项以我国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及若干流行率相对较高的罕见病为切入点,构建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学知识库体系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突破新一代生命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应用技术,建立大规模疾病预警、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的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形成重大疾病的精准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避免有害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生命组学技术研发,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精准医学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等5个主要任务。2016年,专项首批立项项目涉及“生命组学研究”、“大型队列建设”、“精准医学大数据”和“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这4个重点任务,共立项61项。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立项情况,2017年将一方面重点支持为本专项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支撑、需长期持续开展的大平台、大队列和大数据等建设任务;另一方面,优先启动平台类项目中急需的前瞻性技术研发,并在部分优势领域继续开展“从大数据获取到临床诊疗应用”的精准医学全过程研究,为中国精准医学计划长远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拟启动31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1.新一代临床用生命组学技术的研发
1. 1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的研发
1. 1. 1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用测序设备及配套试剂的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能用于临床的基因组DNA序列分析技术及临床用测序仪。研制第二代与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及与测序技术配套的相关试剂和数据处理软件。
考核指标:(受篇幅限制,详情点击阅读原文,下同)
支持年限:(阅读原文)
拟支持项目数:(阅读原文)
有关说明:(阅读原文)
1.2 定量蛋白质组鉴定分析技术、临床级质谱仪和配套试剂的研发
1.2.1 定量蛋白质组鉴定分析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超灵敏、超快速、低成本的蛋白质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开发蛋白质及其变异体或修饰体的动态变化检测技术;开发人体器官构成细胞及其精细结构的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开发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技术;开发具有较高通量和准确度的目标蛋白质检测技术。
1.2.2 定量蛋白质组临床级质谱仪和配套试剂的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能够应用于临床检测的定量蛋白质组临床级质谱仪及配套的相关试剂,实现临床样本的高效检测和快速诊断。
1. 3 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定量分析技术研发
1. 3. 1 应用于临床样本检测的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定量分析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临床样本检测需求,发展代谢组分析的新理论与新策略,创建超灵敏、高覆盖代谢组精密测量与定量的综合分析技术体系;研发针对细胞与组织代谢组及靶向目标代谢组的无创原位定量分析技术;发展基于多技术优势集成化并用于完全未知代谢物绝对结构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创立标准化的高选择性超灵敏代谢物探针库并构建其综合信息库,建立多个代谢途径中所有代谢物的超灵敏同步测量技术,开发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工具技术。
2. 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
2. 1 百万级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研究
2. 1. 1 华东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华东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2. 1. 2 华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区)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2. 1. 3 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西北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2. 1. 4 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西南区域(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等地区)的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2. 1. 5 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在统一标准与信息化共享的基础上,建设东北区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的自然人群队列,进行长期随访。
2. 2 中国人群参比数据库建设与系统分析
2. 2. 1 中国人群多组学参比数据库建设与系统分析
研究内容:收集基于精准医学自然人群队列的十万人样本的基因组、表型组、暴露组等多组学数据,其中收集至少一万人以上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建立中国人群多组学参比数据库,确立若干中国人疾病发生的环境危险因素,发展个性化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关键技术体系。
2.3 重大疾病专病队列研究
2. 3. 1 免疫系统疾病专病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免疫系统疾病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2. 3. 2 神经系统疾病专病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神经系统疾病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2. 3. 3 精神心理疾病专病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精神心理疾病,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2. 3. 4 肺癌专病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肺癌,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2. 3. 5 前列腺癌专病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前列腺癌,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2. 3. 6 肝癌/肝病专病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肝癌/肝病,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2. 3. 7 结直肠癌专病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结直肠癌,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2. 3. 8 胃癌专病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统一标准和规范,针对胃癌,整合5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建立样本库,整合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体系。
3.精准医学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平台建设
3. 1 重大疾病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
3. 1. 1 重大疾病临床样本生命组学数据库
研究内容:建立全国范围的重大疾病临床样本数据协作网络,系统和规模化地收集包括临床样本表型信息在内的完备的和标准化的临床样本元数据,及其相关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生命组学信息,促进规模化临床样本向大数据资源的转化、整合、管理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级、标准化、可共享和第三方的生物样本多层次生命组学信息库。
4. 疾病防诊治方案的精准化研究
4.1 药物个性化应用评价与临床应用研究
4. 1. 1 个性化药物评价体系建立
研究内容:建立个性化用药的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预测及评价体系;建立中国人群遗传背景的临床前药物研究模型与个性化药物研发的支撑体系,包括集成细胞和来源于患者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PDX)模型的药效表型-患者临床表型数据-生命组学数据的个性化药物研发平台,为中国人群精准医学和个性化药物的研发提供支撑。
4. 1. 2 肿瘤药物耐药的生物标志物与治疗新靶点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抗肿瘤药物耐药,深入挖掘和分析多组学数据,识别潜在的、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耐药后治疗新靶点和预测标志物,通过整合耐药模型,开展组学大数据分析和临床验证研究,揭示不同肿瘤化疗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发生耐药的机制,寻找耐药后的治疗新靶点,结合耐药性相关生物标志物,研发耐药后新药治疗疗效预测的检测方法,通过大样本进行临床验证和评价和预后评估。
4. 2 疾病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
4. 2. 1 心脑血管疾病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图谱,开展疾病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判断的研究,制定疾病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开
展疾病人群预防、有效治疗方案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创新重大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精准医疗多学科融合策略,形成高效、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决方案。
4. 2. 2 代谢性疾病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代谢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图谱,开展疾病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判断的研究,制定疾病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开展疾病人群预防、有效治疗方案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创新重大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优化代谢性疾病的精准医疗多学科融合策略,形成高效、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决方案。
4. 2. 3 免疫性疾病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免疫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图谱,开展疾病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判断的研究,制定疾病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开展疾病人群预防、有效治疗方案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创新重大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优化免疫性疾病的精准医疗多学科融合策略,形成高效、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决方案。
4. 2. 4 神经精神类疾病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神经精神类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图谱,开展疾病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判断的研究,制定疾病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的新标准和新规范;开展疾病人群预防、有效治疗方案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创新重大疾病精准防诊治方案。优化神经精神类疾病的精准医疗多学科融合策略,形成高效、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决方案。
4.3 个体化治疗靶标发现与新技术研发
4. 3. 1 心脑血管疾病个体化治疗靶标发现与新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采用多种生命组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大科学手段,建立从基因序列改变、表观遗传修饰、基因表达谱、分子调控网络等多级水平的特征谱,找出关键驱动基因及信号通路并进行功能确证研究,最终识别出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药物作用靶点,并针对现有药物靶点开发新的适应症。
4. 3. 2 呼吸疾病个体化治疗靶标发现与新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呼吸疾病,采用多种生命组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大科学手段,建立从基因序列改变、表观遗传修饰、基因表达谱、分子调控网络等多级水平的特征谱,找出关键驱动基因及信号通路并进行功能确证研究,最终识别出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药物作用靶点,并针对现有药物靶点开发新的适应症。
4. 3. 3 代谢性疾病个体化治疗靶标发现与新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代谢性疾病,采用多种生命组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大科学手段,建立从基因序列改变、表观遗传修饰、基因表达谱、分子调控网络等多级水平的特征谱,找出关键驱动基因及信号通路并进行功能确证研究,最终识别出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药物作用靶点,并针对现有药物靶点开发新的适应症。
4. 3. 4 修饰型抗体与免疫细胞精准医学治疗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有良好研究基础的罕见病,制定我国修饰型抗体等大分子类药物以及修饰型免疫细胞治疗个性化治疗标准;开发制备具有精准治疗作用的新型抗体药物和修饰型免疫细胞等个性化治疗制剂。在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罕见病等研究领域,针对临床应用价值较强的潜在药物作用靶点,开发具有精准打击能力的修饰型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重组细胞因子等大分子类药物,优化改进大分子药物生物体递送系统,完善修饰型抗体等大分子药物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规范的大分子药物临床前/临床评价体系和个性化临床治疗标准;针对肿瘤等重大疾病,重点开发以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T细胞受体(TCR)、嵌合抗原受体修饰型T 细胞(CAR-T)为代表的生物细胞免疫治疗策略,发展并优化基于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方案以及组合治疗方案,建立修饰型免疫细胞临床应用个性化治疗标准。
5. 精准医疗集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
5. 1 精准医疗示范体系建设与推广
5. 1. 1 精准医疗示范体系建设与推广
项目内容:搭建行业专家主导的会诊、培训、管理、认证平台,基于精准医学远程合作基地,形成辐射全国的精准医学联合体,开展精准医学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及配套产业应用示范,完成体系内的同质化,确保精准医学实施的质量,推广精准防诊治方案;建立医疗机构配备基因检测设备的技术标准,指导建立精准医学中心实验室,统一远程/移动网络平台,共享精准医学疾病管理软件。结合若干重点疾病精准医疗防诊治方案,开展疾病注册和移动随访研究,直接服务广大基层患者。
5. 2 精准医疗伦理、政策法规与教育科普体系构建
5. 2. 1 精准医疗伦理、政策法规体系框架研究
项目内容:参考全球范围内现有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从伦理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角度进行研究,为政府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可行的精准医疗政策法规提供伦理、法律和社会的支持。研究的重点包括:跨系统样本和数据交换安全和共享;患者和受试者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基因检测临床应用和服务的操作程序、伦理与法律规范和监督;基因检测、遗传咨询,以及专家委员会建设的伦理规范和模式;精准医疗相关医疗保险精确给付的政策研究。
有关说明(受篇幅限制,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专项聚焦我国生殖健康领域的突出问题,重点监控生殖健康相关的疾病、出生缺陷和辅助生殖技术;开展以揭示影响人类生殖、生命早期发育、妊娠结局主要因素为目的科学研究;实现遗传缺陷性疾病筛查、阻断等一批重点技术突破;建立我国重大出生缺陷疾病防治的全链条研发体系,建立适宜中国人群且经济有效的生殖健康相关疾病预警、早期筛查、诊断、治疗的综合防治示范应用平台。争取全面提升我国生殖疾病和出生缺陷防控科技水平,为保障妇女健康生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人群和临床队列研究、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转化体系建立、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等5个方面主要任务。2016年,专项首批立项项目涉及“建立和完善中国人群育龄人口队列和出生人口队列”、“开展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和“实现出生缺陷出生前阻断的前沿技术突破,研发出生缺陷和遗传病治疗新技术新产品”这3个重点任务,共立项9项。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以及2016年立项情况,2017年拟部署3个重点任务中共计10个项目。在第一批启动项目基础上,本批次指南编制侧重常见生殖障碍性疾病病因学研究,加强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分子机制研究,为临床疑难不孕症诊治、揭示出生缺陷发病机理提供依据,同时探索安全有效的生育力储备技术,探讨生殖障碍性疾病治疗的新途径;另外针对目前全面二胎生育政策实施后高龄产妇增多、出生缺陷风险上升的现况,启动出生缺陷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从孕前、产前到新生儿重点实现关键技术和产品突破,提高出生缺陷防治水平。2017年拟启动具体项目如下:
1. 生殖健康相关疾病临床防治研究
1.1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学及临床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各种组学技术明确更多的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基因、分子和表观遗传修饰,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实现遗传、代谢、表观遗传变化与不同临床亚型的对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靶点;进一步借助模式动物进行功能致病性研究,并探索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炎性发病机制,为免疫干预治疗提供分子靶标;解析环境因素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发生的影响。
1.2卵巢早衰病因学及临床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从遗传、表观遗传、基因表达调控及自身免疫、环境等多角度探讨卵巢早衰发生的分子机理,获得早期预警、诊断、评估卵巢功能低下的典型分子标志物;借助模式动物研究卵泡发生、成熟障碍及卵泡闭锁的分子机制,探寻疾病早期预防和治疗靶点;探讨临床干预治疗、恢复卵巢功能及生育力的新策略。
1.3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学及临床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相关的遗传、表观遗传、基因表达调控、免疫、内分泌等影响因素;明确影响异位内膜恶性病变发生的风险因子,筛选预测及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评估内异症对生育力的影响及防治策略;探索免疫介导和免疫调节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改善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的新策略。
2. 人类生殖细胞与胚胎发育相关机制研究
2.1人类胚胎发育中的细胞编程与胎儿宫内发育异常机理
研究内容:通过建立人类胚胎早期发育分子调控谱系,明确早期胚胎内与细胞分化和去分化相关的关键分子,阐明早期胚胎细胞命运决定与功能分化的分子机理;揭示胚胎发育中细胞编程与重编程异常导致胎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鉴定若干可进行有效疾病预警的分子标记;探索胎儿发育异常的宫内环境因素及其分子机制。
2.2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核质成熟的相互作用及外在调控机制;环境与年龄对卵母细胞成熟及质量的影响;表观遗传调控卵母细胞成熟及质量的分子途径;能量代谢调节卵母细胞成熟的机制;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纺锤体组装和染色体精确分离的质量控制途径;改善卵母细胞成熟的临床策略及安全性评价。
3. 出生缺陷和不孕不育防治技术及产品研发平台
3.1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集成化技术产品自主研发
研究内容:研制可一次性快速筛查多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痕量小分子代谢物及基因突变检测关键技术,开发集成化、一站式检测小型设备和试剂;开发模式识别和智能分析技术,融合小分子代谢组、基因突变及临床数据,实现和验证计算机辅助诊断;开展新筛患儿早诊、早治与跟踪随访,建立覆盖全国部分区域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协作网络并实现互联互通和临床资源共享。
3.2小型集成化全自动孕前优生检查关键技术设备及移动应用平台自主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孕前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基于微型生化免疫传感器研发与智能手机相连接的高精度即时检验(POCT)关键技术及仪器试剂;研发从核酸制备、扩增、检测到数据解析全集成自动化的遗传病检测关键技术及小型仪器和试剂;开发联接社区或家庭以及区域医疗中心的POCT系统和遗传检测仪器的移动医疗物联网云平台,开展大规模应用示范。
3.3儿童重症遗传病药物治疗与细胞治疗关键技术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儿童重症遗传病,构建新制剂新产品研发关键技术平台,完成改良型新药研制,开发安全、有效、低成本的国产化重症遗传病治疗药物;利用重症遗传病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药物筛选平台,发现或确认药物候选分子,开发自主创新品种,并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儿童重症遗传病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围绕治疗效果研究移植细胞类型、功能、数量、诱导以及移植方式,评价安全性与有效性,开展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试验。
3.4 完善基于单细胞水平的精准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
研究内容:建立基于单细胞水平的高通量、高效、精准的分析技术,开发单细胞精细操纵、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及蛋白质组检测的新方法,实现辅助生殖技术中高质量配子筛选、胚胎植入前遗传学准确分析;应用于遗传病患者或携带者的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以及疑难性不孕不育患者致病因素的确定;制定相关行业标准。
3.5人类生育力下降的机制和防护保存新策略
研究内容:探讨环境因素和医源性损伤对男性和女性性腺等生殖系统的影响及预防保护方法;探索卵泡体外重构的机制和方法;探索人类精卵、胚胎和卵巢/睾丸组织的保存方法,进一步利用保存精/卵、胚胎及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研究,通过与辅助生殖技术相结合,探索恢复生育力的技术手段,对其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估;探索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保存策略和临床诊疗规范。
有关说明(受篇幅限制,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六大方向,启动了38个三级指南方向。
根据项目规划,2017年指南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六大方向继续部署34个三级指南方向。专项实施期4年,2017-2020年。
1.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1.1 心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与策略研究
1.1.1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阻断的关键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研究其可逆的关键干预靶点,并评价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重要基础脂代谢异常,研究调控机制,深入研究临床表现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针对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的心力衰竭,明确心力衰竭发展各阶段的病理特征,转录特征以及蛋白表达特征。深入研究临床表现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
1.1.2 基于急性脑缺血损伤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神经损伤与保护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急性脑缺血损伤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急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保护性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远期疗效研究,筛选出能改善动物模型神经结构和功能、临床患者有潜在获益可能的神经保护性药物;开展所筛选药物的临床转化研究。并将现有临床使用神经保护剂的疗效再验证,通过科学系统评价验证神经保护性药物临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1.1.3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慢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转化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明确远隔缺血预适应(将一个器官预先给予一个短暂的非致死性的缺血处理后,可以使其对之后的致死性缺血产生耐受,称之为缺血预适应)训练对慢性脑缺血损伤防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通过远隔缺血适应训练防治慢性脑缺血损伤的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及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揭示远隔缺血适应的脑保护机制;通过远隔缺血适应防治慢性脑缺血损伤的优效性研究,探索远隔缺血适应训练防治慢性脑缺血损伤的最佳方案;通过远隔缺血适应防治慢性脑缺血损伤的血液和影像学研究,寻找可用于评价远隔缺血适应训练对慢性脑缺血损伤影响的关键血液及影像标志物;通过上述相关研究获得远隔缺血适应训练的关键参数及最佳方案,进行标准化医疗器械的研发及转化研究。
1.2心脑血管病人群预防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
1.2.1社区高血压综合管理适宜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兼顾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选取社区,借助移动医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低价、高效的高血压患者综合管理适宜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管理效果,并在全国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少于5个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建立基于高血压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广平台,拓展、推广管理模式及治疗方案,评价平台对改善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的知信行,以及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的作用。
1.2.2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综合筛查与防控及卫生经济学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慢病防控技术优势单位,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综合筛查与防治策略、适宜技术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研发基于大数据和健康物联网的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控示范。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脑血管病防控体系,提高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控水平。
1.3心脑血管病早诊、早治关键技术研究
1.3.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早期干预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易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缺血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以及Brugada综合征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室颤等,整合心脏影像学、心脏电生理检查、器械与导管消融治疗、自主神经干预等临床诊疗信息,研究完善的治疗策略并进行长期随访。根据病种的需求结合临床资料及长期随访临床事件,寻找对恶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早期诊断、干预策略选择及预后判断相关的信息,实现疾病分类、分型、及治疗策略的选择,为我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规范治疗提供依据。
1.4重大心脑血管病急救体系、临床诊疗技术、策略及评价研究
1.4.1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高危预警及干预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构建高危预警模型,指导治疗策略选择;针对累及冠脉、弓部和腹腔分支动脉以及严重合并症的复杂主动脉急症患者,对比研究多种介入微创的辅助技术、介入和外科复合技术和传统外科手术的疗效,形成并推广最优临床治疗策略和技术组合。
1.4.2复杂先天性右心畸形诊疗技术和效果评价及推广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多元化影像学评价手段,对常用的复杂先天性右心畸形的外科术式和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肺动脉瓣返流和右心室功能、同期手术结合介入的复合技术对肺血管发育的促进等,从而确定其疗效并推广应用,提高复杂右心畸形治疗的整体成功率和存活率。
1.4.3国产溶栓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有效性及卫生经济学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并探讨轻型卒中发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通过系列登记研究明确价格低廉的国产溶栓药物对比经典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急性轻型卒中患者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明确半衰期更长的新一代靶向溶栓药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扩大时间窗(从3小时至4.5小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4.4症状性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复发进展预测模型与干预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探索其复发进展的预测模型;开展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易损特征的新一代影像诊断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研究;前瞻性探索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颅内外动脉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开展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高危易损特征的早期识别和最佳防治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1.5 重大心脑血管病康复和长期管理研究
1.5.1慢性心力衰竭长期管理有效性比较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难于长期管理、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社会和医疗负担巨大等世界性难题,探索适合国人的慢性心力衰竭逐级防控体系;利用互联网,移动医疗和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慢性心力衰竭网络化、数字化长期随访管理平台;摸索和建立适合国人的慢性心力衰竭的分级诊疗和转诊模式;建立国人慢性心力衰竭长期管理的疗效评价和质量控制体系;探索包括药物治疗、运动康复、心理指导、生活方式等综合、立体、全方位的管理措施,建立多途径、多角度的适合国人的慢性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管理和监测手段;开展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的循证研究。
1.5.2脑血管病康复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及评价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智能康复设备、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技术的脑可塑性及脑网络重建的干预技术研究;建立覆盖全国的从三级医院、康复专科医院到社区医院及家庭的脑血管病康复管理体系,实现对患者的持续、全方位、个体化康复管理,开展与该体系配套的康复适宜设备研发和康复技术推广,并对其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2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
2.1恶性肿瘤发生及复发、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
2.1.1恶性肿瘤转移及复发的分子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以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含RNA可变剪接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大数据)为基础,研究肿瘤转移不同阶段分子改变特征及其关键分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基因组DNA畸变及转录异常(含RNA可变剪接)、蛋白修饰异常在肿瘤转移及复发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2.2 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
2.2.1肺癌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流行病学/影像学和分子标志物等的多学科综合性的肺癌筛查和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包括肺癌高危人群的鉴定、筛查阳性者的分流以及不同环节的干预措施等);对较为成熟的筛查和干预技术,在全国选取有代表性和工作基础的省份和地区(不少于5个),覆盖一定规模的人群(5万人以上),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的筛查和干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不同高危人群鉴定、筛查方法及干预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不同组合方案和筛查模式的效果和效率。
2.2.2大肠肿瘤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大肠肿瘤,开展基于内镜和分子标志物等的筛查和干预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对较为成熟的筛查和干预技术,在全国选取至少5个以上有代表性和工作基础的省份和地区,覆盖一定规模(5万以上)的人群,开展以人群为基础、多中心的筛查和干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不同筛查及干预技术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探讨不同组合方案和筛查模式的效果和效率。
2.3 恶性肿瘤临床诊疗关键技术研究
2.3.1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工作基础较好、危害性较大的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利用前期大样本或大数据的研究结果,开展具有应用价值的肿瘤治疗潜在靶点发掘与关键技术研发;利用现有小分子抑制剂、单克隆抗体,或者研发其它靶向治疗新技术,开展目的靶点的干预研究,以及多中心的验证;开展靶向治疗的生物标记物研究,以及相关技术方法和产品的研发。
2.3.2恶性肿瘤分子病理和分子细胞学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前期工作发现的诊疗生物标志物,开展基于肿瘤组织、体液(包括血液、尿液等)、游离肿瘤DNA、循环肿瘤细胞等分子病理和分子细胞学技术研究并对相关诊疗及预警标志物进行验证;在对新技术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早期诊断、复发监测、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疗效评估及动态监测技术研究,产品和平台开发。
2.3.3恶性肿瘤分子影像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多模态分子影像等关键技术研究(例如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理论和重建算法,多源影像信息融合与计算机平台及多模态成像系统建立及验证,多功能、多靶点及高特异性的分子探针构建和优化等);开展以影像学图像特征信息挖掘为主体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影像组学新方法的研究,采用新一代多模态分子影像及影像组学技术,以规模化的临床样本为基础,构建并应用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多模分子影像探针,获取分子影像、结构影像和功能影像等多源影像信息,并结合患者基因和临床指标信息,深入挖掘和筛选出与恶性肿瘤诊疗高度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集,并构建基于影像组学特征集的恶性肿瘤诊断、疗效评价和预测的方法体系。
2.4 恶性肿瘤姑息治疗和护理关键技术研究
2.4.1恶性肿瘤姑息治疗和护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2-3种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开展基于药物、物理、心理学等手段的疼痛控制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开展疼痛评估新方法研究;开展镇痛药物剂量调整、联合应用及交替应用的研究;开展镇痛药物主要副作用(耐受和成瘾等)预防和处理的新方法研究;开展患者营养风险因素、营养治疗技术、营养途径及其效果评估研究;开展住院肿瘤患者护理技术和延续护理模式研究。
3.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
3.1 慢阻肺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3.1.1细菌和病毒感染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开展慢阻肺气道微生物组学动态变化与急性加重关系研究;开展慢阻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细菌/病毒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开展中重度慢阻肺患者下呼吸道去定植对减少急性加重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研究;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中西医联合抗感染作用机制和效果研究。
3.2 慢阻肺人群预防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
3.2.1医院、社区戒烟模式及干预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吸烟这一重大危险因素,在现有大型研究队列、基线数据的追访队列、社区动态跟踪队列的基础上,开展烟草依赖的基因组和表型研究,探索烟草依赖的临床分型及细化治疗办法;开展针对慢阻肺高危和疾病人群的个体化戒烟治疗研究;建立覆盖全国的烟草依赖诊治网络;建立基于医院和社区的戒烟应用示范推广平台,拓展、推广烟草依赖管理模式及治疗方案;开展基于大数据或互联网或移动医疗等新科技信息手段的烟草依赖干预技术研究。
3.2.2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和社区综合防控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
研究内容:开展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的适宜技术和慢阻肺综合防控适宜技术研究;基于现有研究基础,推广慢阻肺社区筛查和综合防控适宜技术;开展和推广基于社区或医院的慢阻肺防控策略的卫生经济评价研究。
4.糖尿病及代谢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4.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关键技术及长期预后研究
4.1.11型糖尿病优化监测与治疗方案的研究及关键新技术推广
研究内容:基于1型糖尿病随访队列,提出1型糖尿病不同阶段、不同严重程度的最优化监测新方案与治疗新方案,提高1型糖尿病控制率,降低1型糖尿病并发症新发病率。全面客观地证实优化监测新方案与优化治疗新方案的综合管理疗效及安全性,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4.1.2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与优化治疗方案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适宜技术研究,提高我国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率与早期治疗率。开展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处置适宜技术研究,并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控制率,降低死亡率。
4.2糖尿病防控体系与综合管理研究
4.2.12型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适宜技术建立与管理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2型糖尿病的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多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结合多种因素达标监测、生活方式干预与临床药物治疗,建立2型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全面管理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创建覆盖全国不少于200家医院的示范区域,完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评价及推广应用,切实提高糖尿病控制率,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新发病率,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
5.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5.1神经精神疾病的人群筛查、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5.1.1神经发育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神经发育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开发基于表型特征、遗传学、影像学、生理生化的高危人群早期诊断及预测技术,包括有预测价值的遗传标记物,血液和/或尿液标记物,功能磁共振多模态诊断体系。通过筛选和组合发现可用于早期诊断的多种生物标记物,建立神经发育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早期诊断和预测的综合诊断指标体系。
5.1.2抑郁障碍高危人群筛查防治适宜技术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抑郁障碍高危人群(如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老年期人群),开展纵向随访,在全国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较大规模(约2000例)抑郁症及其高危人群的队列,全面评估临床表型及神经心理特征(抑郁特征、心理复原力、社会应激等)、遗传学、影像学、生理生化等指标,综合评估抑郁症疾病早期及高危人群的自然转归,开发基于上述多维度评估指标的高危人群的筛查防治技术和模型;并将较成熟的筛查防治技术和模型,在全国选取有代表性的省份和地区,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有效性。
5.2神经精神疾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技术研究
5.2.1阿尔茨海默病(AD)痴呆前期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目前AD痴呆期治疗效果欠佳的问题,基于AD的病因学和生物标记物等研究结果,针对新发现的治疗靶点,采用新的治疗策略,将治疗关口前移,利用药物(含中医药)、非药物(含针灸、康复等)手段,针对AD痴呆前期开展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发现对AD痴呆前期有治疗作用并能延缓向痴呆期进展的候选药物或治疗手段。最终,制定AD痴呆前期优化治疗方案并证实疗效。
5.2.2帕金森病(PD)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根据遗传、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研究结果,针对新发现的生物标记物以及脑功能环路等研究所获得的新靶点;基于PD随访队列,利用药物(含中医药)、非药物(含针灸、康复等)手段,开展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筛选出针对PD症状或疾病进程有治疗作用的新型治疗方法或手段,包括抗PD药物、经颅磁刺激(TMS)、针灸、康复锻炼等。制定不同阶段和不同严重程度PD的优化治疗方案并证实疗效,提高PD的控制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5.2.3物质依赖早期诊断分子靶标和新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在已有的临床资料库、生物样本库基础上,进一步在全国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运用动物研究和人体研究相结合的策略,研究和开发物质依赖早期诊断的分子靶标和复发早期预测新指标,包括有预警价值的遗传标记物、体液标记物、功能磁共振多模态体系。通过筛选和组合发现可用于早期诊断和复发早期预测的多种生物标记物,建立物质依赖早期诊断和复发早期预警的综合指标体系。
5.3 神经精神疾病康复技术和长期疾病管理研究
5.3.1基于家庭和社区的认知障碍疾病综合康复与长期管理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本研究应当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基于社区和家庭的认知障碍综合康复和干预策略的研究;建立基于社区的大型认知障碍研究队列,构建包括药物(含中医药)、康复和辅具等手段在内的综合干预模式,验证能够确切改善患者认知障碍、提升日常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案;形成可在社区中应用的适宜技术和规范:包括早期高危人群的预防、患者的全程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内容,形成疾病综合管理立体模式。
6.国际合作研究
6.1慢阻肺国际合作研究
6.1.1慢阻肺急性加重预警与预防策略的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现有的慢阻肺队列和与国际合作基础,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和分子标志物研究;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病原微生物与耐药监测;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免疫组学研究;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数据库和预警平台的建设,构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国际合作的技术平台。
6.2糖尿病国际合作研究
6.2.12型糖尿病优化降压治疗目标的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糖尿病领域国际合作基础与最新临床研究实践经验,针对全球临床实践共同面对的2型糖尿病降压目标的难点问题,开展中国2型糖尿病优化降压治疗目标的研究,建立2型糖尿病血压控制的最佳分层目标,用以指导临床2型糖尿病的血压管理,以切实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6.3神经精神疾病的国际合作研究
6.3.1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针对病因治疗和预防的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AD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基础,参照国际AD最新临床研究实践,针对全球共同面对的AD预防和针对病因治疗这一难点问题,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病例病源和近年来所取得的AD诊治技术进步,选择合适研究人群,开展AD早期预防和针对病因治疗的国际合作研究,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发现对AD具有一定预防作用的方法或针对病因治疗药物。
有关说明(受篇幅限制,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可能感兴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本站在核实之后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