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医李长源 普及中医的陈修园 中国历代名医
大家好,关于[普及中医的陈修园 中国历代名医],[民国中医李长源]的问题解答如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关注本站其他相关内容,共同学习吧!
文章目录
普及中医的陈修园 中国历代名医
1、 《普及中医的陈修园(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2、作者是陈瑞春。
本文关于普及中医的陈修园 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的简介就讲解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今福建长乐)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道光三年(1823)。陈修园自幼一边攻读儒经,一边学医,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为师学医。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曾自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嘉庆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一时学医弟子极多。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父陈廷启,号二如,早逝。祖父陈居廊,博学通医。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苦攻经史之余,还钻研医学,专心研究古代医学经典,颇有心得。见原书文辞深奥,遂加以浅注,或编成歌诀,著《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传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后会试不第,寄寓京师。适光禄寺卿伊朝栋患中风症,手足瘫痪,汤水不入,群医束手。念祖投以大剂而愈,声名大噪。后回长乐,任吴航书院山长。嘉庆三年(1798年),主讲泉州清源书院。
嘉庆六年(1801年),再入京会试,不第,参加大挑,成绩甲等,以知县分发直隶保阳(今河北省保定)候补。时值盛夏,瘟疫流行,念祖用浅显韵语编成《时方歌括》,教医生按法施治,救活甚众。直隶总督熊谦得痹症,手指麻木,延及臂腕。念祖教以常服\”黄芪五物汤\”,并开方补肾养肝,病遂愈。其间还治愈当地妇女阴挺症。嘉庆十三年(1808年),吏部郎谢在田头项强痛,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而烦躁,六脉洪散。经念祖处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再投以栀子豉汤,病不再发。嘉庆十七年(1812年),署磁州,改任枣强,升同知,擢代理正定知府。公务繁剧,仍撰写医书,为人治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以年老请休,在福州石井巷井上草堂讲学,培养医学人才;并曾治愈琉球国王之风症。陈修园的时代,一般医生为了应付门诊,多半只学习唐、宋以来各个医家的药书、方书,想从中找出几个治病的药方,而对祖国的医学经典著作、理论著作和《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到著作并不感兴趣。
民国中医李长源
2018-12-29 10:2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黄元明 黄易
李长源先生(1912—1981),早年毕业于上海正风学院。1939年弃文从医,业医40余年,誉满乡里。
李长源先生是大荆李氏宗族第十一世孙。据宗谱记载,祖先李庆吾是16世纪陕西省庆阳府兰化县人,清康熙年间,由浙江金华调任大荆为参将。
康熙二十三年(1685),东南沿海战乱暂告平息。天下即由战乱转入治理阶段。在大荆印山东麓置地造宅,建立祖业,即为现在的“金家里”大荆镇街16号,加入乐清县民籍。
聪明好学
李长源先生从小聪明好学,记忆力极强。7周岁时,始就读于大荆镇孔模初级小学,启蒙恩师是骆基周先生。骆老先生治学严谨,为人正直无私、谦虚、和蔼,令人可亲可敬。先生,深得骆老先生的喜爱,师生感情日见深厚,成为忘年至交。1925年农历五月十三是星期天,刚好又是传统关公寿诞。李长源先生塑的关公像形象逼真,老师赞扬他心灵手巧,多才多艺者必定有用。这是先生才艺的第一次展示。
先生10岁时离开父母过继伯母家为继子。伯父早年亡故,他与伯母二人相依为命,伯母望子成龙心切,在舅父仇约三先生(大学生、杭州中医儿科名医)的建议下,先生转学荆溪小学,后寄宿雁荡罗山小学。
1927年,先生考取温岭宗文中学(即温岭中学前身),在中学学习期间各门功课均优,尤其喜欢文学、书法、图画。
1931年,先生因文学成绩优异,考取上海正风文学院。在学院里,他的古文知识得到深造的机会,在国文老师的指导下,立志博览群书。大学毕业后,李长源没有及时就业,继续钻研古文,他尊重孔子,爱好儒家经典,他爱读《王阳明全集》《古文观之》《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离骚》《唐宋十八家文抄》《唐十八家诗抄》等古代作品,他超强的记忆力,识字之多,文才之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人称为“活字典”,这为他日后专攻医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弃文从医
先生青年时期,家乡疫病流行,他耳闻目睹山区人民缺医少药之苦,也亲身经受庸医害人之实。1939年春,其二子(士明)患疫白瘊,庸医误诊为感冒,导致死亡。先生写了“庸医杀人”四个大字贴在房间里,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他,治病救人是人生第一之要务,心中萌生了弃文从医的念头,他曾撰写“专学李杜竟何用,转业岐黄望有成”一联,以记其事。
之后,在其舅仇约三先生授意下,先生决定暂停古典文学的研究,不再练习书法、图画,于1939年转学岐黄之道,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和原有古文的基础,很快熟悉药物“四气味”“升降浮沉”、补泻、配伍等理论知识,掌握中药运用的基本规律。继而,学习《黄帝内经》,认识阴阳五行及脏腑经络理论;学习《伤寒论杂病论》,领会伤寒六经辨证,杂病脏腑辨证论治的学术体系,因而对《伤寒论杂病论》有独到的见解。
先生崇拜清人叶天士,称其为当时名医的杰出者,叶氏创新的“阳化内风”说、“理虚大法”“奇经八脉论治”“胃阴学说”“络病学说”等学术成就,先生认为这不仅丰富中医的学术体系,而且相当切合实际,对于各种杂病的论治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先生对王孟英、陈修园等创新的温病理论也尤为重视。因为有深厚的古文学作基础,又重视古代医学经典的研究,先生很快就把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中医基础理论融会贯通。直至晚年,先生还能背诵《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医学巨著。足见先生当年所下的功夫之深。
先生学医一年,即有幸得到温州名医师章雷峰先生指点,授受难得的经方要方。又得到老一辈名中医、老秀才卢灵运先生的临床指导,在大荆东街开设“天顺善”药店坐店诊病。“天顺善”这三个行书体的字,至今仍依稀在门台上可见。逢年过节,总会有人来找先生为他们书写对联,他总是笑脸相迎,满足来宾的要求。他写得最多的是隶书和篆书两种字体。在当时大荆字能比他写得好的才子也难找,店又是他自己开的,“天顺堂”这三个行书体的字是先生亲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滕万林曾评这三个字写得稳健有力,颇为难得。
在开店坐诊的几年时间里,先生总是将病人疾苦放在首位,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只是有人相求,就马上出诊。可以说大荆的山山水水在这期间已走了个遍。由于他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名闻乡里,在家乡民众之间树起了很高的声望。1943年先生被民选为国民代表,随后当选大荆镇国民代表主席,加入国民党,步入基层政权组织。他当代表只是挂个名,既没去上班办公,又无薪水,整天还是坐店诊病。
1947年,先生经考试院审查合格,核准成为正式中医师。
不忘初心
195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卫生厅,发给李长源先生中医师合格证书。先生步入中年以后,正是社会发生变革时期。1951年,大荆镇上药店联营,结束了中医师长期坐店诊病的历史,同年,先生加入大荆镇中医师联合诊所。1958年,联合诊所升级为大荆公社医院。1960年因家庭成份和个人出身等原因被清洗回家,剥夺医生资格,参加农业生产。
先生回家后,每天仍有为数众多的病患者登门求治,先生因禁令在上,不敢轻易接诊。求诊者结伙向生产队(即村)请求,乐清县委驻东里生产队工作组闻讯,当即解除禁令。大荆中心卫生院采取变通措施,先生又回到大荆公社医院。
他对上门的患者,仍本着仁爱之心,做到临证不瞻前顾后,救治一视同仁地对待。
60年代初,白溪有一名小孩,生下来没几天就身体开始发热,一直高烧不退,经多方医治,孩子到5个月了还是这样。去杭州、上海等地医治,仍然发烧,后经他人介绍,来到大荆镇医院找到先生。当时先生开的药方,只花6分钱的药费。小孩家长信心全无,想想自己去上海、杭州花了四五百元钱都医不好,你开的药只有6分钱,能医好吗?四五百元钱在当时可是好大笔钱,建房子都有好几间可起,准备把处方扔了不买,又想想都来看了,买回去吃吃看。结果第一帖药服下去,体温下降了,后来继续服了几帖,小孩的体温正常了。
1973年9月28日,大荆区卫生院有一“麻疹重症”邀先生会诊,医生一致意见让患者“转院”,但先生认为如不及时用药,后果严重,于是用“月里帽圈”(即初生婴儿一个月内戴的帽圈)煎汤,配伍中药,救活那个麻疹患儿。当时,那名患儿的病情十分危急,据此可知先生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
像这样的例子,在先生40年的行医经历中,是经常有的事。他因此深得病员及其家属的敬仰,也得到同行的尊重。先生学为人师,行为典范,在医院工作期间,一年到头忙碌,无节假休息。
传业授道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上级卫生部门安排,先生先后带了三个学徒:王兴舜、施太源、干如康,传授其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先生的教学原则是理论与实践互补,教学与见习相长,以前辈名医成功医案为先导的参与式训练,通过临床病案进行分析,反复对学生进行临床医疗的模拟和实践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活跃思维,强化所学知识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常以复习、巩固、解惑为目的进行师生对话,不拘方式,见仁见智,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信息,以补漏、拾遗、解决疑点难点,使学生的知识从局部得到延伸。先生把自己的全部学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得意门生。
学生施太源在求学期间,得李长源先生悉心传授和指导。在他晚年期间,更是把自己几十年从医心得毕生精要,悉心口授给施太源。
先生去世后,学生施太源整理恩师遗留著述,理清其医疗思想脉络,撰写的《李长源临床经验简介》一文,在1991年第3期的《浙江中医杂志》发表,并分医论、医话、医案、诗词、族史、附录六个部分编集成《李长源医学诗文集》。先生的这些宝贵医疗经验,尤其对外感热病的辨治,给施太源以很大的影响,使其在疑难杂病的处理上受益匪浅。
得偿所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春回大地。党和政府对先生的工作开始给予极大的关注。1978年先生被评为县医务先进工作者,1979年,评选为省名老中医师,并转入大荆区中心卫生院工作。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大大激发了先生为医学事业而贡献自己才知的热忱,在雁荡山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即兴作了诗词各一首,充分反映了他当时的愉悦心情。
他填的“满江红”,表达了对中医事业的热烈情感:
检点中医,知多少、凋零衰老。空叹恨、妖邪乱国,几经摧扰。后继乏人宜早计,众心共挽狂澜倒。莫因循、再把好年华,消磨了。
交流会,应号召。百家说,鸣殊调。正风微燕雀,暖光初照。辩证温凉胸有准,伤寒绳墨神先到。喜明时、聚集一堂来,同研讨。
先生虽饱经磨难而丹心未移,但是,他气管炎严重,贲门痉挛时发,身体已是极度虚弱,每况愈下,但他仍抱病工作,业余时间则抓紧撰写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扁鹊列传考证》《伤寒六经浅说》《论温病条辨》等学术论文,他心情舒畅,对未来充满信心。
《昌邑黄先生医书》-4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本站在核实之后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