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龙潭(大树龙潭三月三) 除大理丽江外,一座拥有600年
文章目录
大树龙潭(大树龙潭三月三)
大树龙潭,位于弥勒县弥阳镇(城关)大树村西山脚下。附近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泉亦因此得名。泉水平均流量为1.82立方米/秒,是弥勒县出水量较大的泉水。此龙潭每年会发生一两次奇景,泉水转瞬之间突然中断,潭水回流泉眼。数小时后,猛然间泥水喷泄而出,尤如水龙冲天,续而泉水渐清,在当地为胜景之一绝。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地址:弥勒县弥阳镇大树村西山脚下
最佳旅游时间:春夏秋三季节
除大理丽江外,一座拥有600年
云南最著名的古城有二,大理和丽江一直声名在外,然而著名意味着人群自然不会少。再美的景,遇上拥挤的人潮,总觉得打了不少折扣。
所今天仓仓就来给大家分享——“人少景美有历史有美食“的古镇系列之一!
我记得一段最为有趣的节目,那是2005年中国十大魅力古镇评选,腾冲和顺古镇参评,崔永元主持,在电视直播晚会上,他正话反说的描述了一番,大谈和顺镇的很多“不足”,所言如下:
第一、历史太短,比美国历史才长四百多年,只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第二、开放太早,早在400年前就开放了,男人们走出国门,带回了很多稀罕的玩意儿,比如“英国的门,捷克的灯罩,罗马的钟,德国的盆”,连老乡喂猪的泔水桶都是美孚洋行的油桶;所以他们对文物不是特别珍惜;建筑上也比较凌乱,有徽派的,有欧式的,也有中西合璧的,建筑不太注意更新,到目前为止,原样保留着……
第三、和顺的人不务正业,农家人本应以务农为主,他们却爱看书,喜欢摆弄文房四宝;因为爱看书,说话的习惯也和城里人不一样,很多游客都听不懂当地农民说的话,比如他们问你“尊号为何?昆仲几位”,实际上就是问“你叫什么?家里兄弟几个”;爱看书是因为镇里有图书馆,图书馆也没有多少书,只有七万多册,也没有很好的书,基本上都是老书、古书、善本、孤本什么的……
小崔的以上说辞实在是太吸引人,言辞也极为真实,后来我再深入的了解,越发的觉得和顺古镇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也必将是一处令人着迷之地……
今天仓仓就带大家来了解这个神秘美丽的地方!
和顺古镇:
2003年被《中国国家地理》与《时尚旅游》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
2005年荣获“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称号
先后荣获了“中国十佳古镇”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森林文化小镇"等荣誉称号
它地处极边之城——腾冲县城的西南四公里处,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广袤的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一泓绕村碧水,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湿地、龙潭、峡谷,鹭鸶、野鸭、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
镇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流连忘返。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辛亥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
和顺自古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明清两朝,这里出了400多名举人、秀才,是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
全镇人口6000余人,在外华侨就达12000余人,主要分布在缅甸、印度、泰国、印尼、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是西南最大的侨乡。
和顺古建筑
和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
和顺古镇也因其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在古镇里,被挂牌保护的古民居116户;建于明代的主要闾巷11条;最具汉文化特征和最具人性化的月台20个;建于明清的寺庙7个;建于清、民国的宗祠8个;建于清、民国的洗衣亭7个;有112株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
古镇里的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清代民居有100多幢。
兼具中式、欧式、南亚等建筑风格和元素,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你既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门窗木雕,各种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阶,遇到雨水天气,能很好的起到防滑作用。
和顺的建筑格局有“四和三顺”之传统,体现了和顺人的“和”与“顺”,由此可看出和顺人的文化、情操与远见卓识。“四和三顺”包括融合、随和、和谐、和睦,以及顺势而建、顺巷而建、顺其自然。建筑就地取材,用火山石筑墙、楠木造屋,不刻意雕塑、不彩绘装饰、保持本色不上油漆。整个建筑显得古朴厚重、随意随和……
寸氏宗祠
古镇最经典的建筑莫过于祠堂,八家祠堂均以中式建筑为主基调,其中的寸氏祠堂为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代嘉庆十二年。寸氏宗祠的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还糅合了佛教的图腾、符号。 其门前的两个石头立柱是明显的佛教的图腾。它的三个高大半圆形拱门,还有门顶上面的忍冬雕花,则是西洋风格, 宗祠两边的粉墙黛瓦、翘角飞檐是地地道道的中式风格。
宗祠从内到外建有正殿、厢搂、花园、客堂、大厅,门分两道,大门外上下两层月台,月台两边石标杆上各有两个石斗,为清光绪年间乙未科进士寸开泰所立。祠堂的大门为南亚风格,大门上下左右的石雕美轮美奂……
而今,寸家二十万子孙分布于世界各地,大多从商。但每到清明时都会归根祭祖。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则为典型的中式建筑,建于清代咸丰五年,建筑临溪伴水、布局错落有致、风格精致典雅,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双层的起脊、四角飞檐颇为大气。内有乾隆年间的石碑,上刻:“永免钱粮,保我子孙。”还有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龛);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令人肃然起敬…..
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潢精致,具有天然的地方民族气息。加之和顺古镇所在地区盛产木材,特别是以楠木、秃杉等名贵木材为主,因此也使徽派建筑文化的木雕和绘画艺术在古建筑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和顺图书馆
每一个刚刚走入和顺古镇的游客,就能看到眼前一座气势非凡的中西合璧建筑,它就是和顺图书馆。和顺古镇图书馆建于1924年,现有藏书7万多册,其中古籍珍本1万多册。和顺图书馆建馆历史之悠久、馆藏书籍之丰富堪称中国乡村图书馆之最……
虽然从藏书量与规模上看,腾冲那个小小的和顺图书馆,不要说与世界上藏书千万、上亿册图书馆相比微不足道,就是与一般藏书数十万、百万的省、地、市图书馆相比也难望其项背。但是,把它放在曾被人谈之色变的蛮荒之地的祖国西南前哨的"极边第一城"的位置上,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农村环境里,放在侨乡的氛围里,放在始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起点上,放在历史风云变幻的进程中考察,至少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顺图书馆是中国农村举世无双的第一座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门楣上的牌匾为胡适题写,上面蓝底白字的“文化之津”匾额为国民党元老、曾任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任主任的李煜瀛先生的墨宝,石墙围栏上“民智泉源”则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曾任云南大学的熊庆来先生所题……
1944年夏天,收复腾冲县城的战斗打响,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将司令部设在和顺图书馆,霍揆章总司令在这充满书香气息的地方运筹帷幄,指挥了攻克县城制高点来凤山等艰苦卓绝的战斗。和顺图书馆也见证了那段远征军不可磨灭、浴血奋战的历史……
艾思奇故居
艾思奇父亲李曰垓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对中国古典哲学有很高造诣,曾先后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云南民主革命和蔡锷领导的“护国战争”,艾思奇从小受父亲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一生为国为民、廉洁自律、艰苦奋斗。他是影响广泛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丰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艾思奇于1966年3月22日因急性心力衰竭病逝于北京,终年56岁。追悼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送了花圈,毛主席在他的悼词上亲笔写下'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一语。
艾思奇故居位于和顺乡水碓村,整体建筑为清代“廊院制”四合院,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楼房。建筑较为精巧,高屋大院,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缆,古朴秀雅。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
和顺洗衣亭
在和顺古镇,沿着小河或荷塘游走,每隔一段就会遇到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大约有6、7座之多,建筑风格和布局也各不相同。其中龙潭洗衣亭上的对联最为记忆深刻,它是游子内心最好的写照:“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
“走夷方”的和顺男人总有许多割舍不下的牵挂,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至于风吹日晒,偶有返乡时便相约凑份,备料请工,在河岸铺石修亭为留守在家的女人们遮风挡雨,故名“洗衣亭”,洗衣亭也成为了女人们边聊天边劳作的场地,排解了她们很多的寂寞…..
600余年来,和顺古镇的人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遵循传统,崇尚知识,传承着古老的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士、富商大贾,他们知恩图报,弘扬孝道,许多文化传承在小小的洗衣亭中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元龙阁
元龙阁,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重修于清初。雕梁画栋,建筑精巧,依山临水,景色迷人,给人一种悠然入画之感。潭、亭、阁都围绕“龙”为主题,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元龙阁背后是郁郁葱葱、古树参天的黑龙山,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潭前为和顺古镇人最喜欢的、宽敞的大月台,月台两侧育有两株大树,一株为樟木、一株为榕树,树冠犹如两把巨伞,罩住了整个月台。月台下为荷池,每当盛夏,荷花盛开,冰清玉洁的样子为元龙阁增色许多,元龙阁就是这样一座依山傍水而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
元龙阁背后是郁郁葱葱、古树参天的黑龙山,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潭前为和顺古镇人最喜欢的、宽敞的大月台,月台两侧育有两株大树,一株为樟木、一株为榕树,树冠犹如两把巨伞,罩住了整个月台。月台下为荷池,每当盛夏,荷花盛开,冰清玉洁的样子为元龙阁增色许多,元龙阁就是这样一座依山傍水而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
元龙阁背后是郁郁葱葱、古树参天的黑龙山,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潭前为和顺古镇人最喜欢的、宽敞的大月台,月台两侧育有两株大树,一株为樟木、一株为榕树,树冠犹如两把巨伞,罩住了整个月台。月台下为荷池,每当盛夏,荷花盛开,冰清玉洁的样子为元龙阁增色许多,元龙阁就是这样一座依山傍水而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
滇缅抗战博物馆
滇缅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战场,是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的战斗。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我国西南边疆的保山、临沧、德宏、怒江一带,爆发了一场以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为目的的抗日爱国战争,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滇西抗战。它是我国8年抗战中最早向日寇发起的战略性反攻,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抗日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之一。这场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我国实施东西突击,最终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梦想。在这场关系重大的决战中,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侨和滇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以伤亡20多万军民的代价,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史诗。
滇缅抗战博物馆馆址是当年远征军反攻腾冲指挥部的旧址,云南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 。滇缅抗战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间出资建设、民间收藏、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2005年7月7日开馆,原中国国民党党主席为博物馆题词,央视《面对面》栏目破例在这里制作了三期节目。接待了五十余位当年参加过滇缅抗战的美国老兵。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弯楼子民居
走进这座三进三房一照壁的庭院,最大的感觉就是,虽没有北方四合院的敞亮,也不及江南亭台楼阁的雅致,但房屋非常紧凑,空间布局合理。以李家的实力,1940年前后能在省城昆明最繁华地段建七栋楼房,区区和顺就一隅之地而已,如此低调、不张扬,真就应了那句“和顺建筑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与’顺’来概括”——和谐、融和、随和、和睦以及顺势而建、顺巷而建、顺其自然。
民居内最醒目的自然是“见义勇为”、“济难扶危”两块大匾,李家后人有专门的文字来诠释内涵:任劳任怨,不惧斧钺,只求乡土平安。博物馆内也有文字解释:20世纪20年代地方兵匪成灾,民不聊生,李氏家族为平息匪患,维护地方治安等做出诸多贡献,被腾冲地方赠匾予以表彰。
永茂和商号
“永茂和”商号是和顺乃至腾冲经商致富的代表。清道光年间,创始人李必成
到缅甸经商谋生,逐渐发展成为跨国商号,总号设在缅甸曼德勒,国内上海、拉萨、昆明、下关、保山、腾冲等地设有分号,商号历经五代人,有100多年的经营历史。云南大学人类学系袁建伟教授称永茂和商号为“文化中介人”,对弯楼子李家为中缅民间贸易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永茂和是腾冲较早接触西方现代世界的商业家族。腾冲与缅甸相接壤,缅甸为英国殖民地,通过跨界商业活动,西方政治文化及世俗文化也影响了腾冲地方社会的发展。”
当地美食
土锅子、大救驾、腾冲饵丝、稀豆粉、松花糕、烧肉米线、撒撇、豌豆粉、木瓜鸡等
大救驾:
用优质大米做成饵块,切成片,再配上鲜肉、火腿、鸡蛋、冬菇、泡辣椒等烹炒,味道软、香、爽口。传说明末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追赶后逃到腾冲,又饥又累,村民奉上当地的美味食品炒饵块,永历帝吃后赞口不绝,称之救了联的大驾!“大救驾”便由此而得名。
土锅子:
传说元朝末年,朝中派一位大臣到腾冲守关。来到边陲后,看到每天送到边关给战士的餐食都变冷了,于是这位大臣就想怎么才能让守边的战士能吃热乎乎的菜饭。他叫当地工匠烧制成土锅子用来煮食,既方便,又省事,遥远的路程都能吃到热乎乎的饭食。
从此以后,土锅子就成为腾冲的名菜之一。不同于普通的火锅用金属制成,土锅子是以腾冲当地的一种陶土烤制而成,更大的区别是土锅子烹制独特。用鸡和鲜排骨熬成的骨汤,底菜丰富。青菜为主配以芋头、山药、白萝卜、胡萝卜、油炸臭豆腐、黄笋、黄条、酥肉、泡皮等十几种原料制作而成。因为锅子是陶土制作成的,能够吸收锅中原料的香味,且保持原汁原味。
松花糕:
松花糕”是腾冲的小吃,以松花粉、红豆制成,上层金黄,下层酱紫,铺展在绿色的芭蕉叶上,色彩分明,看上去十分新奇。
松花粉是松花糕的主要原料之一,这种淡黄色的细粉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对许多疾病都有神奇的疗效,是公认的“天然食品之冠”。《本草纲目》中有载:“松花,甘、温、无毒。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亦可酿酒。”苏东坡亦有言:“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可见松花粉也是一种美容圣品。
腾冲饵丝:
寻根溯源,腾冲饵丝、饵块以城东近郊胡家湾所产最为驰名。其精制产品,择料极严,工艺亦十分考究,其突出特点是柔软而有"筋骨",久煮不糊,稍烫可食,口感细糯。
腾冲饵丝、饵块吃法多样,可炒、可烤、可煮。饵丝选"黄皮谷"米制成,洁白无瑕,不脆不粘,细软甜润。
同其他古镇相比,和顺多了些大气,少了些商业气息;多了些文化古韵,少了些喧嚣热闹。
这里的美和静,不多不少,刚刚好。所以来到和顺,除了参观景点、观赏建筑,多少也要模仿一些和顺人闲适、安然的生活态度,卸下压力,惬意的小住几日。
好啦!由于篇幅原因,仓仓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啦。下一期会给大家带来更精彩更全面的云南古镇分享,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本站在核实之后会立即删除。